上个月,不少家长对成都大果儿童情商教育简介中“AI时代,情商致胜”一段提出了疑问:“某些人工智能(比如:小度)已经具备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文字识别和情绪识别等超人技能,相当于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识别能力,为什么还强调‘AI时代,情商致胜’呢?”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国内外心理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显示,AI很难读懂人心,情商依然为零。
号称拥有识别情绪的AI
最近,人们发现,在国际象棋、围棋和德州扑克等游戏领域大获全胜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军无人驾驶、医疗诊断、同声传译等专业领域,并将触角伸向了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的情商,甚至有家美国科技公司夸下海口:“2022年前,AI将比你的家人更了解你的情绪状态。”Microsoft、IBM和Amazon等一众科技巨头更是投下巨资,研究所谓的“情绪识别”算法,试图通过高清摄像头去捕捉人的面部表情,结合深度学习,再加上人工的标记,从而让AI具备一定的情绪识别能力。
其实,AI识别情绪的基本原理是依靠识别人的面部肌肉运动以及由面部血流变化所引起的面部颜色变化。比如:恐惧的时候,人的瞳孔变大,脸色变白;厌恶的时候,人的上唇会撇向一边,鼻头微微皱起……但即使是横店影视城的群众演员或者“戏精”般的孩子都能轻松做出比这些更为复杂的情绪表演。因此,AI无法通过识别几块肌肉的简单运动,就号称能“读懂人心”。
为什么神通广大的AI无法正确识别人的情绪呢?这是因为AI识别情绪大多基于不靠谱的“情绪指纹”理论。
不靠谱的“情绪指纹”理论
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心理学博士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1934.02.15)提出了所谓的“情绪指纹”理论,该理论片面地认为“每种情绪都会形成独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诸如心率或手心出汗等其它生理学信号的组合。”即:我们所展现的是情绪各自的“指纹”。这一理论借着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这部著作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CT、PET、MRI、功能性磁共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脑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已经得到了科学论证,其结论有两点:
- 任何情绪,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下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情绪指纹”一说并不存在。比如说“害怕”,有的人眼睛会瞪得老大,有的人则会紧闭双眸,有的人会“怕得说不出话来”,也有人会尖叫大哭,还有人会忍俊不禁……
- 有些面部表情全世界是一样的,但有更多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与种族里有迥然不同的表现。比如:在不同文化中,六种基本情绪(喜悦、惊讶、恐惧、厌恶、愤怒和悲伤)面部表情的内在表征不同,西方白种人的内部表征主要是眉毛和嘴巴,东亚则偏好在眼部表达信息。
关于AI能否读懂人心,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也委托了来自该领域的五位杰出科学家展开了数据收集和科学证明工作。该论文的作者之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兼跨学科情感科学实验室主任Lisa Feldman Barrettt(注: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她和耶鲁大学校长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编辑了《感觉中的智慧:情绪智力中的心理过程》(The Wisdom in Feeling: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博士说:“数据显示,人们在生气时,平均只有不到30%的时间会皱眉。所以愁眉苦脸不是愤怒的表现,而只是众多愤怒表达之一。这意味着超过70%的情况下,人们在生气的时候不会皱眉。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生气的时候经常会皱眉。”
最终的研究论文显示,情绪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从一组简单的面部运动中可靠地推断出一个人的感受,表情与心情之间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证明有直接关联。换句话说,AI能检测到一张愤怒的脸,但这与察觉到愤怒情绪是两码事。
综上所述,识别情绪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它体现了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指标:共情(EMPATHY)力。AI连正确识别情绪的能力都没有,更别奢谈情商能力了。
AI很难读懂人心,情商为零!AI时代,情商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