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果儿童情商暑假班已过去一周,由于是“全日制”,部分时间段孩子们可以“选修”画画、电子琴和乐高积木等免费课程。昨天,有几个已经上三四年级的果娃问石榴老师:“老师,今天的作业任务我已经完成一部分了,能不能玩会儿平板游戏,休息休息,顺便也让紧张的大脑放松一下?”儿童情商暑假班期间,果娃要玩游戏,怎么办?
初听起来,果娃们的理由也是挺充分的——大脑高速运转一段时间后,也需要“加加油”,也需要休息休息,也需要放松放松。然而,石榴老师毅然决然地一票否决了果娃们的“动议”:
为什么?当然不是武断地动用作为老师的权力,更不是通过辱骂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给果娃们一个确切的正当理由。如果果娃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个理由,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玩游戏、耍手机。就像大果情商老师在自律单元情商课上反复强调的,自律是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策略,而不是靠大人去管,靠制度去束。正如以发现勾股定理著称于世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490)年)所言:“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如果一个人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终将是个失败者。而管理好自己的前提,则是果娃内心的确想这样做!
网络游戏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如今,儿童使用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不少以游戏为主业的无良游戏公司看到了赚钱的商机。在利益目标的驱动下,他们极力开发如何让玩家、尤其是儿童成瘾的游戏程序。于是,在设计游戏时,程序员们利用科技生成高效有力的模拟环境,与其它外部环境相比,让大脑有了更多的参与,可以更有力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乖乖地掏钱购买装备,并尽可能久的玩游戏。这其中可能就涉及到激活控制上瘾的大脑组织,也是和毒品滥用相关的大脑组织。
得出上述结论的是布鲁斯· E.韦克斯勒(Bruce E. Wexler),一位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健康中心神经认知研究室主任。另一位重量级心理学家、被誉为「当代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1933年3月23日-)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每天沉溺于游戏和色情内容5个小时以上的成瘾者会丧失一部分暴力倾向,性欲降低,从而导致色情诱发的勃起功能障碍(PIED)——男孩子因为沉迷网络变“娘炮”了 。也就是说,男孩的大脑正在被视频游戏和色情内容所重塑,大脑的结构甚至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长时间的玩游戏,还会让孩子的大脑随时处于“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状态,这种状态会让大脑疲于奔命,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智商退化、脾气变坏和思维逻辑混乱,甚至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神经衰弱等严重症状。
网络游戏=精神鸦片?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和妻子劳伦娜·鲍威尔(Laurene·Powell)育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ick·Bilto采访中曾经问乔布斯:“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iPad吧?”出人意料的是,乔布斯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没用iPad,我们限制孩子在家使用电子产品。”
其实,心理学家们早就得出结论,让孩子过早、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会大大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影响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伤害日后是很难弥补的。现实生活中,玩游戏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而且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也接连发生。网络游戏就像一个魔力巨大的黑洞吸走了人的灵魂,更像精神鸦片一样让人萎靡不振。或许正因为此,上个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精神疾病”,与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等同属于物质使用与成瘾行为障碍。或许过不了多久,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俗称二门诊)就要设置专门科室用来收治游戏成瘾的儿童了。
“技术能够增强人类智力,也会阻碍人类智力的发展。”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经受住未来的考验,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陷入对科技的依赖,请我们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远离iPad之类的高科技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