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朋友将抑郁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混为一谈,大有谈“抑郁”色变之势,尤其是9月4日发生在峨眉山景区的抑郁症患者跳崖悲剧,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今天,儿童情商老师石榴就来谈谈抑郁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抑郁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定义
- 抑郁质
抑郁质是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之一。按照俄罗斯心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Van Petrovich Pavlov)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弱的神经活动类型是抑郁质的生理基础。
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行动迟缓、不太合群,但思想敏锐、细心、想象力丰富、情绪深刻持久,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和明显的内倾性。
- 抑郁情绪
抑郁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五大情绪问题之一,其余四大情绪问题是:焦虑、自卑、自负和愤怒。
心理学上把抑郁、焦虑、愤怒、沮丧、悲伤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也称作负面情绪。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抑郁情绪。
- 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与成人抑郁症表现不同,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有:激惹、喜欢独处、畏缩、不与人交流、脾气暴躁、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也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胃痛、头痛和疲劳感。
2016年6月,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正刊发表了一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网络Meta分析”,历时4年的研究证实:多数抗抑郁药对儿童青少年患者无效,仅氟西汀的有效性优于安慰剂,且一些抗抑郁药还可能存在严重副作用和潜在自杀风险,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应首选心理治疗。
除了遗传因素外,遇事悲观、自卑、抗挫力差、完美主义等性格特征的人较易患上抑郁症,而这些性格特征大多跟孩子的情商能力有关,再一次凸显出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性。
抑郁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抑郁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和智商一样,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抑郁质的人将来不一定会罹患抑郁症。童年期的情绪经验会对气质类型产生深刻的影响,加深或者压抑个体内在的倾向。因此,家长更应该重视抑郁质孩子的情商培养。
抑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和悲伤、愤怒、恐惧、害怕、紧张一样,人人都会有抑郁情绪。负面情绪像饮酒一样,控制在一定的量之内,对人没有影响;一旦超过这个量,就可能醉酒伤身。比如,抑郁持续2周以上,并且无法自我调整,已经严重到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在临床上就会确诊为抑郁症。抑郁情绪发展为抑郁症的轨迹是:心情不好→内心郁闷→抑郁状态→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无论是多血质的人还是抑郁质的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比如“喜剧之王”卓别林、“喜剧男神”金凯瑞、喜剧大师“憨豆先生”都曾患有抑郁症。本文开头提到的,身患抑郁症的峨眉山跳崖女孩一直也是以“积极乐观面目示人”。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或者外在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微笑的人也同样有可能抑郁。
总之,抑郁情绪人人都有;抑郁质部分人终身拥有(注:天生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我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但近七成没有被“识别”出来,青少年抑郁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抑郁症就诊率仅有4%左右。
儿童抑郁症现状和预防
儿童抑郁症常出现独处、脾气暴躁、畏缩、不与人交流,也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胃痛、头痛和疲劳感。多项针对中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都曾经历过抑郁。
目前,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一些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的年龄可早至5岁。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专注玩手机超过68分钟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沉迷于使用社交媒体(比如微信)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7倍。另外,学业压力、家庭不完整以及情商教育的缺失也是青少年抑郁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虽然儿童抑郁症来势汹汹,但我们大可不必谈“抑郁”色变,情商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只要我们的孩子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困难就可以显著降低抑郁的风险,通过学习专业的情商课程让孩子对抑郁想法提出质疑来克服不断累积的消沉情绪,并最终让这些管理情绪的新技能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这相当于给我们的孩子提前注射了“心理疫苗”。
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的重视、情商教育的忽视和心理反常的漠视,千万别让孩子正常的抑郁质、抑郁情绪质变成可怕的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