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正毁掉你的孩子和家庭,真的假的?昨天,儿童情商老师石榴接待了两位咨询大果情商课程的家长,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到了孩子和大人都玩手机的问题,于是,石榴写了一篇《孩子常常玩手机,会使情商变低》的短文。事实上,玩手机正毁掉你的孩子和家庭,这是真的!
玩手机的儿童数量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为 25.4%,超过1.9亿人;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占比3.3%,约2500万儿童,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2.2亿粗略推测,目前,我国3-10岁儿童人口数量约1.1亿,也就是说约有1/4的儿童已经是像你我一样的标准网民,鉴于城乡差别,城镇儿童占比更高;10-19岁青少年占比为19.6%,约为1.51亿人。
一些年龄较长的祖辈家长不无担忧地告诉石榴:“手机正在毁掉一代又一代人,包括孩子,包括年轻一代的父母,也包括他们的家庭。”这是杞人忧天?当然不是,有句古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手机成瘾的孩子和父母在我们的周围不在少数,那么,对于已经是我们“生活必须品”的手机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得力助手”呢?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手机瘾”、“游戏瘾”呢?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
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也是我们孩子学习不可或缺的“必备硬件”,“手机盲”、“网络盲”肯定无法适应未来AI时代。石榴老师这样说并非鼓励让孩子玩手机、耍游戏,而是作为儿童情商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孩子“耍手机”,而不是手机耍孩子。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方向”和“度”的问题。
在昨天的那篇《孩子常常玩手机,会使情商变低》文章中,石榴说过,经常“玩手机”、“耍游戏”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情绪管理、专注力、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当然,这些“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的孩子成绩一般都不太好,小伙伴也比较少,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需要通过在游戏中闯关来获得成就感。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孩子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
一般来说,低龄儿童喜欢玩手机首先是因为好玩,对于有成瘾性人格特点的孩子更是如此;其次是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人际和学校的影响,如果周围大多数人都在玩手机,孩子自然就慢慢学坏了,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就是现在年轻一代的高离婚率,家常便饭的吵架,亲子关系的冷漠等等都可能是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罪魁祸首”;另外,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便捷性、及时反馈性、匿名性、交互性也是孩子喜欢玩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一点,石榴老师要着重说一下,一些家长朋友居然将“玩手机”、“耍游戏”作为对孩子的奖励,这是最最最要不得的——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心理病夫”吗?!
如何让孩子摆脱对“玩手机”的依赖
对于“手机成瘾”的孩子,有的家长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极端方式处理,比如断网,比如没收手机。这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会让孩子感觉“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也会让他们感受到不公平——“你们大人可以玩手机,为什么我就不可以?”相比于网络成瘾,更可怕的是关掉手机等电子设备后,孩子面临的孤独。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管着孩子,压着孩子,这样会产生对抗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摆脱对“玩手机”的依赖呢?石榴老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首先,绝不可将“玩手机”、“耍游戏”作为奖励孩子的一种手段;
- 其次,要让孩子尽量少地接触已经游戏成瘾的同学、朋友和成人;
- 引导孩子玩一些对学习有益的APP,比如机器人编程等;
-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多学点情商知识,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和人际交往等情商九项能力。
通常,在大果情商成都中心,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先对孩子做一个心理评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发现孩子的内在潜能,并通过儿童情商测试掌握孩子的情商强弱项,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情商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的有些孩子还是很可怜的,假日无休、天天补课、作业奇多……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不能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马云不是学霸,一样成就了阿里;你的孩子或许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TA一定有某个独有的天赋,只是家长还没发现而已,一旦发现了,距离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日子就很近了。
“学情商,到大果;涨知识,添本领”——因为玩手机正毁掉你的孩子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