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是自律。漫长无期的寒假近两个月了,今天,有位孩子在成都“五朵金花”上三年级的家长通过电话向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咨询:“疫情期间待在老家的娃儿回成都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手机成瘾,自律性差,学习懒散,意志薄弱。咋个办?”确实,疫情之下,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是自律。
自律(self-discipline),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的孩子,“老师/家长在与不在一个样”;他律的孩子,“老师/家长在与不在两个样”。大多数成绩不佳的孩子,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少刷了几道题”、“少补了几门课”,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麻雀儿放屁一阵风”,缺毅力、缺定力、缺耐力,“手机成瘾”、“学习懒散”,成绩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当然,自律也分三六九等:自律、不太自律、一点儿也不自律。
- “一点儿也不自律”是指那些完全不想学习,成天想打游戏,天天“混日子”,成绩倒数的那几个孩子。这些孩子不是家长不管、老师不问,即使有个棍子绑在屁股上,也很难让TA自律。
- “不太自律”的孩子占大多数,老师/家长“紧箍咒”念一下,自律性好一些,经常不“敲打敲打”,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映到成绩上就是忽上忽下、不太稳定。
- “高度自律”的孩子有着不少耳熟能详的代名词“学霸”、“学神”,通常,他们大多是“别人家的孩子”。
据不完全统计,“一点儿也不自律”和“高度自律”的孩子加起来约占10%左右,而80-90%的孩子都在“不太自律”的赛道上。了解大果情商的家长朋友一定熟悉《高效小学生》这门经典情商课程,该课程专为90%“不太自律”的孩子量身定制。下面分享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部分策略:
A:“孩子想好好学,但就是有时管不住自己,怎么办?”
Q:“自律的窍门不是管住TA自己,而是管好TA身边的事情!”
美国记者丹尼尔·阿克斯特(Daniel Akst)曾写过一本书叫《诱惑心理学》,书中阐述了人们过量饮食、过度消费、拖延症和成瘾的原因。确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诱惑。那些无法拒绝诱惑的人,只能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人们对于诱惑的抵抗力到底弱到什么程度呢?从疫情期间大人们没日没夜刷手机的迷恋程度可见一斑。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猫都会偷腥”,这是本性!特别是当这些诱惑近在咫尺,“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时,就更难约束自己,更难自律了。即使在“疫情之下”,有位“过气”老领导自律性不一样很差吗?更不用说我们年幼的孩子了。
写作业时,一抬头刚好有本自己特喜欢的课外书,忍不住拿起来翻翻也正常不过;周末闲暇,脑子里偶尔冒出一款同学推荐的网络游戏,手机恰好又在手边,顺手玩一局也在情理之中;绞尽脑汁之时,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一眼望去,是疫情之下的满园春色,谁不会“春心荡漾”……因此,想要做到“自律”,一定“忍”、“忍”、“忍”。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一旦面对诱惑,大人们都忍不住,更何况娃儿呢?自律的诀窍是,管理好你身边的事和物,让“诱惑”无机可乘。如何管理好你身边的事和物呢?限于篇幅,此处省去一万字……康德说:“自律即自由。”王阳明曰:“本体即工夫。”东西方两位哲学大家都道出了自律的重要性。
美国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Terrie Moffitt和他的团队研究了1972年和1973年在新西兰出生的1000人,从出生跟踪他们直到三十二岁。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可能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智力、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自我控制能力。即使参与者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智商,自我控制能力也能预示成年时的成功。更何况,一个人的智商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通常是很难改变的。
研究发现,我们在学龄前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决定了将来是得到一份好工作还是去坐牢。那些在学龄前无法自控的儿童出问题的几率是成年后无法自控的人的三倍,他们更容易有犯罪纪录,贫穷或有经济困难的可能性更大,更有可能成为单亲家长。
令人欣喜的是,Terrie Moffitt教授的研究还显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一样。自律不是先天遗传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因此,早学自律早受益。跟自律相关的大果情商课程有《自律高手》(7-12岁)等。
今天(2020年3月2日)距2020年高考已经不足百日了,“高度自律”的“别人家孩子”确实“可怕”。疫情之下,娃儿在家,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是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