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假,儿童情商老师石榴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前来咨询大果情商课程的家长朋友。石榴发现,虽然80后、90后家长对孩子情商培养的必要性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认知,但对儿童情商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认知上的误区。今天,石榴和大伙儿聊聊关于儿童情商教育的几个误区,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一:孩子情商的高低是天生的
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在少数,这些家长混淆了情商与智商的概念,智商主要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与智商不同的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情商培养息息相关。不少家长可能误将孩子拥有超常智力或外向活跃的个性特质误读为“天生高情商”。没有所谓的天生“情商小达人”,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们的情商能力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二:孩子的情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我家孩子才10岁,再大一些,自然就懂事了”,持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也不少,他们错误地将情商跟阅历混为一谈。“复旦大学投毒案”、“北大弑母案”、“马加爵杀人案”、“6·19中科院研究生被杀案”……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高智商的“天之骄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商自然就提高的任何迹象,失控的情绪反而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再看看我们成年人,“冲动的魔鬼”、“失控的情绪”、“激情的犯罪”、“成瘾的游戏”、“为负的情商”、“颓废的学霸”、“读博的座霸”、“为老不尊的老人”……哪一位的情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了?相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才是铁律!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三:情商夏令营能让孩子的情商速成
“情商速成论”一般是出自无良情商教育机构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焦虑型家长居心叵测的心理揣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情商低的表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通过情商夏令营之类的短期培训迅速得到改变。事实上,儿童情商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才有收获。以大果工具式情商课程为例,我们的全套课程约350课时,孩子需要3-4年才能全部学完。至于有家长担心,孩子学了情商会不会像学英语之类的显性知识一样容易遗忘。关于这一点,石榴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一文中已有详尽介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四:家校合力能提升孩子的情商
虽然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目前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无论小学还是初高中,“传道”或者“树人”的功能已经被异化了。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坚持提供对孩子终生发展有益、貌似在考试范围之外的情商教育。
另外,现在的课堂教育像工业化机器生产,我们的老师要面对50名学生,传统命令式的课堂教育跟小班制(注:一般不超过8个孩子)、体验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情商教学模式相去甚远。如果要寄希望于家校合力来提升孩子情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孩子的情商教育等不得,因为一旦错过了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再牛X的情商课程也难见成效!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五:总是高估自己孩子的情商水平
由于很多家长对于“情商是什么”一知半解,对于情商测试更是似懂非懂,他们不能正确评估孩子的情商水平,但却自以为自家孩子情商超高,尤其是自卑或自负的家长更是如此——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心理」机制——貌似“好面子”的他们将来会很“丢面子”。在欧美,重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学校备受本地中产阶级,尤其是中上阶层的父母青睐,这些孩子的家长主要是银行家、律师、医生、记者、名企高管甚至是王室成员等高学历、高收入、高净值的专业人士。
- 儿童情商教育误区之六:担心孩子学情商会影响学习成绩
情商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在很多家长眼里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情商课程也是名副其实的“副科”,“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上清华。”即是对儿童情商教育误解的最直白写照。学情商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不是,看一组权威数据:“在参与社交与情绪学习项目的学校,50%的学生成绩得到提高,38%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有所提高。学生不良行为平均减少28%,终止学业的学生平均减少44%,其它违纪行为平均减少27%。”
前几年,石榴老师有幸参加了一位知名心理学者的儿童情商研讨会,会上她说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位10岁女孩学了一年情商课程后,成绩由班级32名提升至第7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情商之父”戈尔曼所言:“情绪潜能是一种元能力,它决定着个体包括纯粹智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发挥程度。”由此可见,孩子的情商能力也和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孩子的学习成绩=IQ(学习力)+EQ(情商力) 。
3-12岁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作为家长,不要因为深陷儿童情商教育的误区而耽误了孩子的情商教育。儿童情商教育,误不得,更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