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不少家长朋友跟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摆龙门阵,“我家二宝特别懂事,处处让着大宝,大宝不爱吃肥肉,他宁可自己硬撑着往肚里噎,也从不给挑给大宝,比大宝懂事多了”、“我家宝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幼儿园老师总夸我家宝贝‘乖巧懂事情商高’”……其实,懂事的孩子≠高情商的孩子。
一般来说,懂事的孩子比起同龄人更加“懂事明理”,更能体谅大人们的“良苦用心”,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经常被冠以“高情商孩子”的名号。即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懂事”也是“高情商”的代名词,比如:某某就是“懂事”,“会做人”,升官发财是水到渠成的事;某某某“不懂事”、“不会做人”,只能一辈子在基层。“懂事”似乎成了一种人见人羡的“过人”本领,尽管变得懂事常常是和一些令人不快的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百强名校荷兰拉德堡德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大脑、认知和行为研究所Karin Roelofs教授领导的专家团队研究了“不同生活阶段的压力如何影响孩子的大脑”,在这项长期研究中,37名受试者(其中15名男孩)被监测了近20年(1998-2018),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15日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研究结果显示,童年时期(0-5岁)的生活压力事件(如疾病、父母离婚等)会加速青春期发育;而不良的青少年社会环境(比如学校里的低同龄人尊敬)则会干扰大脑成熟,并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扣带回发育延迟与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一种青少年的精神病前兆)有关。
看来, 过早地“懂事”也并非好事。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懂事的孩子过得并不快乐,他们要“看人脸色”说话,要“谨小慎微”做事,要“三思而后说”,要“百依百顺”,即使“打落牙”也要“往肚里咽”,他们没有一丝生而为人的尊严,他们强装欢颜的背后是“苦涩的泪”,是“看不见的伤”,是“难以启齿的痛”。他们压抑的情绪终究有彻底爆发的那一刻,或许就是上文所说的“反社会人格特征”。
过分懂事的孩子很苦,很累,很脆弱!懂事≠高情商,懂事的孩子≠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