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教师节,有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微信里问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我们到底算不算教师,我们可以过教师节吗?”其实,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儿童情商培训行业的尴尬,很多人将培训=赢利≠教育,自然,培训机构的老师也是为了谋取自身最大利益,而非真心“教书育人”。学界竟也存在鄙视链?儿童情商教育≠儿童情商培训?
缺失的儿童情商教育
《中国教育年鉴》显示,自1997年到21世纪初,情商与智商共同发展成为德育和素质教育讨论中常出现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情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当当、京东、亚马逊和各地文轩书店的书架上,情商培养类读物也是不一而足,免费的情商微课、超低价的线上情商课程也是铺天盖地。
然而,由于儿童情商训练师资质没有统一标准,对国内情商训练效果的相关研究也不充足,直至今日,系统的情商课程尚未进入公办教育体系,相关课程往往只是浅尝辄止……不过, 起源于德国的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一直致力于“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个层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长”,也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社会技能、情商以及目标意识——“育人”成了这些“外来和尚”的“主打经”。
早在5年前,某情商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儿童情商教育调研报告显示,7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的情商课程可以帮助提高孩子的学习品质。另一位沪上儿童情商教育专家也认为,“情商就是一个人的社会情绪胜任力,6岁以前是非常重要的启蒙期,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快速发展,成长经验会形成大脑神经体系以及它的反应模式。”
令人遗憾的是,贻害无穷的超前教育、过度教育,不少家长却趋之若鹜;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副科”门可罗雀,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儿童情商教育≠儿童情商培训?
与国内儿童情商培训主要在校外进行不同,美国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学习早已“登堂入室”——成为公办学校课程的一部分。2002年1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签署了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简称NCLB,“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又称“有教无类法案”),它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该法案为SEL(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交与情绪能力学习)在全美国的推广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
北欧小国芬兰的教育全球第一,芬兰教育的优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芬兰幼儿教育的优质。芬兰的幼儿园只做一件事:专注于孩子的情商教育。芬兰的幼儿园老师着力培养孩子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全局思维,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在芬兰,“最受欢迎”是优秀的第一标准,有“领袖能力”、“人缘好”的孩子都能拿奖学金。
尽管儿童情商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普遍,但SEL课程引入中国十余年来,因国情不同和文化差异,“水土不服”的美国情商课程学习后的效果一直是个大问题。为了适应国内环境,大果情商将源自美国的情商课程升级为易学好用的情商工具,并根据每个孩子情商强弱项的不同,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儿童情商培优方案,以提升孩子的情绪商数和创意思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至于所谓过不过节之类的“鄙视链”,大可一笑置之。石榴老师也深信,学界都是有点文化的人,文化人的学界应该是一方净土,远离纷扰,潜心教学,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儿童情商教育≠儿童情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