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韩国明星崔雪莉(최진리/Sulli)在大韩民国京畿道城南市的家里被发现自杀身亡。据悉,年仅25岁的崔雪莉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注:也有心理医生指崔雪莉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去年9月,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抑郁质、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在石榴老师看来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对情绪的无知!
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对情绪的无知
2009年,加拿大学者费立鹏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根据这个发病率的数据推算,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也就是说中国平均1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2005年,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完成的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1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7%,时点患病率为3.31%。这意味着,每3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经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曾经面对这种疾患。全国的患病率,专家估计在5%—10%之间。抑郁症在女性中的患病率为男性的两倍。此两项调查结果惊人的一致,由此可见,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杀率高达15%的抑郁症俗称“心灵感冒”,三毛、张国荣等名人都因此自杀身亡。WHO在2012年发布的《抑郁症:全球性危机》报告中指出,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预计到明年(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到2030年,将跃居首位。然而,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对情绪的无知,抑郁症全国的就诊率仅有4%左右,90%以上的患者根本没有治疗。为什么连感冒咳嗽都要看医抓药的成年人会忽视“头号心理杀手”——抑郁症呢?
相对于身体上“可见”的疾患,不少人对于“看不见”的心理疾病常常一笑了之:
- “看她又说又笑的样子,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矫情!”
- “你吃得下、喝得多,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 “12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厌学症差不多。”
- ……
在我们的社会里,身体有毛病值得同情,需要“慰问探望”,甚至要发起“众筹”;而心理有问题则需要“假装坚强”,因为这貌似一件见不得人、极度羞耻之事。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尚待需要安抚的小孩,心理学称之为“内在小孩”(潜意识)。所有的情绪(包括抑郁情绪)本质上都是某种行动的驱动力,我们不该第一时间否认,就像我们不希望别人给我们讲道理让我们要“学会坚强”一样,我们的负性情绪它渴望我们理解它尊重它,这时,我们会看到情绪背后的东西——那些可能是我们早年被忽略的情感需要被安抚的需求等等。总之,那些糟糕的体验我们先不要去否定它们。
科普抑郁症
-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 心情不好,情绪压抑,郁郁寡欢;
- 学习、工作、生活中不能集中注意力,陷入低落情绪不能自拔,进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产生障碍;
- 食欲不振,饭量下降;
-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障碍,易醒,醒来后再入睡困难;
- 还会出现双向情感障碍,即抑郁—躁狂的情绪交替出现,时而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时而情绪高涨、口若悬河、情绪奔放。
- 抑郁症的主要危害:
-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障碍;
- 对于成年人,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社交能力下降,不与人交流;在躁狂状态下失去理智,发生暴力行为;充满负能量,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是灰暗的,情绪是低落的,感觉前途无望、四处碰壁、晋升无门,并产生自责、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患者非常痛苦,有时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却无法走出来,无法自拔,无法摆脱负性情绪。
- 罹患抑郁症的三大主因:
- 社会竞争压力大;
- 日常获得的信息量大,心理容易受到干扰而波动;
- 自我要求高。对个人成功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对成功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例如是金钱、权力、地位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 需要引起注意的早期症状:
- 持续的情绪低落,进而产生生理反应,例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
- 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未来绝望,产生无力感、无助感;
- 学生表现为成绩明显下降,职工表现为不遵守工作时间;
- 晚上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半夜醒来唉声叹气、绝望无助;
- 早上萎靡不振、昏昏欲睡,而醒来后依然感觉到疲劳,也不想上班,对什么都无所谓,也没有兴趣。
预防抑郁症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抑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且不加渠道疏解,就会量变形成抑郁症。因此,预防抑郁症的关键在于情绪管理,但绝对不是“人人有情绪,一会儿就过去”那么简单。如果发现自己的抑郁情绪已经无法自我调节,应该立刻向朋友和亲人求助,或者向正规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求助。如果抑郁状态已经很严重,就需要配合医生的安排,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和家人、朋友、医生一起克服抑郁难题。
四川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8)87577510/87528604
更多有关情绪的文章,敬请关注大果儿童情商课程《情绪宝贝》(3-6岁)和《情绪Master》(7-12岁)。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对情绪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