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将高阶知识灌输给没有能力接受的低龄孩子,人为刺激家长焦虑情绪,增加孩子学习负担,错失儿童情商培养关键期,为日后学校正规教育埋下“厌学”或“自满”的祸根,已沦为无良教育培训机构牟利的工具。超前教育对孩子的危害罄竹难书,家长为何还要趋之若鹜?
超前教育的危害
- 超前教育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注:详见《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到底害了谁》一文)。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许,本来无可厚非。但为了培养所谓的“超级牛蛙”,忽视孩子习惯、性格和情商的培养,置孩子身心健康于不顾,竞相“争跑”、“抢跑”,扼杀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即使孩子暂时没有“输在起跑线”,大概率也会“病在终点线”、“疯在终点线”、“倒在终点线”。试想,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毒豆芽”能吃吗?
- 超前教育的实质是“笨鸟先飞”
超前教育和少年班的“超常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超常教育是对那些天生智力超常(注:天才的智商在140分以上,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在85-115之间)的儿童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学制和课程体系,典型的是中科大少年班;而超前教育则是让并没有多少智力优势的普通孩子“笨鸟先飞”,让“2岁娃学英语”,让“3岁娃补奥数”,让“6岁娃学15岁才学的东西”,超前了“沾沾自喜”,落后了“垂头丧气”。
因此,超前教育是家长的自卑心理和功利性心理在作祟,超前教育过度的知识灌输,只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和创造性,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乐趣。尤其是对学业负担已经很重的孩子来说,超前教育与过度学习无疑是雪上加霜,让孩子孱弱的身心不堪重负,自卑、怯懦、压抑、恐惧、孤僻、神经质、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接踵而至,哪一个都可能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刚刚过去的2018“世界精神卫生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半数精神疾病始于14岁,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80%的抑郁症开始于青春期。这些冰冷数据的背后,超前教育作出了多大“贡献”?切记:儿童抑郁症可预防难治愈!
- 舍本逐末的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让孩子该学的没学,比如儿童情商教育,不该过度学的反复学、反复练——看看孩子熬红的眼,翻翻孩子做不完的作业,看量量孩子那如山高的试卷;超前教育在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增负增压”,在孩子上大学后“减负减压”;超前教育剥夺了孩子阅读(课外书)的权利,成年后的他们对读书再无兴趣,更别奢谈终身学习了;超前教育批量“生产”出一拨又一拨“识字的文盲”、“高分低能儿”、“忤逆儿”、“啃老族”、“败家子”、“白眼狼”,甚至“情商为零的学霸杀手”……
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家长的财富是一分一厘辛辛苦苦挣来的,赚钱不易,钱要花在刀刃上,千万不要因为舍本逐末的超前教育,落得个“人财两空”,悔之晚矣的结局!
- 超前教育已沦为敛财的工具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但在嗜血的资本驱动下,一些无良教育培训机构喧宾夺主,大搞“超前教育”,私自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难度,变相组织学科类竞赛活动,形成了对家长、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绑架”,严重干扰正常教育秩序,引发家长对于教育、升学的焦虑,人为制造教育恐慌,将超前教育沦为其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具”。
超前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考即学,不考不学,“世界那么大”,仅凭纸上谈兵就能成为“人生赢家”?!超前教育不仅不能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个人素质需求。已沦为“赚钱工具”的“超前教育”不是教育的“精华”,而是早已被欧美国家教育界抛弃的“糟粕”。
或许是带着对原罪的忏悔,赚了NNN桶金的某某教育培训机构最近已开始转向素质教育,可那些被害惨了的孩子该向谁去讨说法呢?一旦他们长大成人,面对终生甩不脱的“超前教育”“后遗症”——抑郁、焦虑等,回顾当初家长盲目从众的荒唐选择,他们该爱还是该恨呢?
家长为何对超前教育趋之若鹜
超前教育对孩子的危害罄竹难书,家长为何还要飞蛾扑火,趋之若鹜呢?超前教育的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绑架”:
- 教育部要给孩子“减负”,少数家长要给孩子“增负”,剧场效应导致多数家长不敢不“增负”;
- 教育部明令禁止在职中小学老师“有偿补课”,少数家长自告奋勇担当部分老师的“保护伞”;
- 教育部发文遏制“超前教育”,少数家长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给孩子“补课”,助孩子“超前”;
- 教育部希望家长自觉成为素质教育的“推手”,少数家长却宁愿戕害自家孩子的身心,也要充当“超前教育”的“鼓手”;
- ……
于是,“教育”少了“育人”,只剩“教书”,“教书”只为了“应试”,“应试”只注重“分数”,“分数”只要“刷题”,少数家长的少数孩子成了“学霸”——“刷题机器”,多数家长的多数孩子成了超前教育的“牺牲品”——“痛苦陪练”。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三观不正的少数家长“绑架”了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心胸宽广的多数家长,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真正的赢家不是家长,更不是孩子,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嗜血资本。细思极恐!
“超前教育”不仅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更让孩子将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于死板的背诵、记忆、刷题,甚至错失个性发展和情商培养的良机。大果情商教育专家说,情商就像大楼的钢筋水泥,英语、钢琴、奥数等“十八般武艺”则是楼内的装饰,装饰再豪华,钢筋水泥偷工减料不达标,大楼就会瞬间坍塌,化为乌有——这些骇人听闻的“豆腐渣”工程全国还少吗?
遗憾的是,忽视情商教育的悲剧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将是情商致胜的时代,是机遇也是挑战,到底谁对您孩子的未来负责?家长该警醒了!就在完成本篇文章前,石榴老师从成都商报获悉:因“教学超前,作业量大”, 资阳妈妈果断让5岁孩子退园回家——家长的眼界决定孩子的未来!
“超前教育”最大的悲剧在于:“牺牲”了自己的孩子,还要帮嗜血的资本数钱——某某教育培训机构市值超百亿美金!超前教育对孩子的危害罄竹难书,家长为何还要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