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焦虑的妈妈来成都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大果情商成都中心咨询情商课程,当孩子慢慢沉浸在她的世界时,妈妈告别时焦虑不安的情绪再次感染到孩子。石榴告诉这位焦虑的母亲:“你的无意害苦了你的孩子,或许跟你对儿童情商教育一知半解有关!”
甜味和圆形
先说点跟儿童情商教育貌似无关的心理学研究:甜味和圆形。人常说:“幸福的味道总是甜甜的。”因为甜甜的味道常常给人超美腻的好心情,但是对于“谈糖色变”的年轻妈妈而言,对于甜点还是敬而远之的。那么,如何在不加糖的前提下,也能享受到“甜甜的味道”呢?
心理学家的群体内并不缺像石榴老师一样的吃货,他们绞尽脑汁针对味觉和形状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显示:看到圆形能够让我们更强烈地感知到甜味,甚至只是被这个图形启发也会有这种神奇的效果。
伦敦大学感官研究中心来自德国莱比锡的认知神经学家Merle Fairhurst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将同样的甜菜根切成不同的形状并放在不同形状的盘子里,也会得到参与者不同的反馈。在品尝完(明明是相同的)开胃菜之后,参与者们打出的“甜度分”却有差别,他们会觉得圆盘子里开胃菜比方盘子里的甜17%。同时,用圆盘子盛装的切成圆片的甜菜根得到了“最甜”的评价,而方盘子里的三角形甜菜根的得分是最低的。
圆形会给甜度带来的额外“加成”效果非常强大,一些知名品牌的巧克力都没有做成圆形的,这是因为巧克力生产商们担心顾客会因为“甜腻了”、“太甜了”、“甜得令人难受”而影响销量和品牌形象。事实上,这些方形巧克力和圆形巧克力的甜度是一样的,热量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地将“甜味”和“圆形”联结起来呢?这也许是由于我们过去在周围世界的生活经验中习得了这种感官的对应关系。说起甜食,你会想到什么呢?哈根达斯冰淇淋球、丹麦皇冠(Danisa)曲奇、好利来蜂蜜蛋糕还是法国马卡龙?你看,这些甜点都和圆形有关。甜甜的水果一般也都是圆圆的形状,当然也有例外。所以,在这种关联的不断强化下,圆形就能使你将眼前的食物与甜味进行联系,也就能感受到更强的甜味了。
再让我们回到正题:为什么说你的无意害苦了你的孩子呢?
你的无意害苦了你的孩子
“甜味和圆形”的关联和强化,同样适用于这对母女。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她通过语言:“宝贝,妈妈走了”、“宝贝,妈妈真的走了”、“宝贝,妈妈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不要怕呀”……恋恋不舍的眼神……欲走还留的肢体语言……实质上是在不断地强化“妈妈不想走,妈妈离不开你”这一显而易见的心理暗示。所以说,妈妈的无意害苦了她的孩子——让孩子陷入分离焦虑的困扰之中,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严重的分离焦虑症。
再举个例子,2018年的雨季,窗外电闪雷鸣,妈妈用颤抖的声音跟孩子说:“外面雷声好大,地动山摇,你怕吗?”、“哎呀,闪电都快要进屋子了,赶紧关好窗户。孩子,你敢不捂住耳朵吗?”、“咔嚓一声好吓人,难道是院子里的老槐树遭雷劈了?孩子,你不怕吗?”……这是要吓死孩子的节奏啊。
除了分离焦虑,一些孩子之所以成为人见人躲的“校园欺凌者”,这跟家长默许自家孩子“打回去”的心理暗示有关;一些孩子之所以胆小怕事,这跟家长言语含含糊糊,做事柔柔弱弱有关联;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这跟家长很多言语上不安的心理暗示有关……而重视孩子情商培养的家长常常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儿童情商教育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石榴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只是方式方法不对,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孩子施加无数的不良心理暗示,最终伤害了孩子,或许这跟大多数家长对儿童情商教育一知半解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