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感恩节,你有没有感恩情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代社会中,“忘恩负义”、“无情无义”、“恩将仇报”的渣人屡见不鲜。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想问问您:“今天是感恩节,你有没有感恩情绪?”
感恩(Gratitude)
Gratitude(感恩)源自于拉丁文“gratia(帮助)”与“gratus(愉快)”,《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对“gratitude”的解释是“being thankful;readiness to show appreciation for and to return kindness”。意即,“感谢的;愿意把体验或接受的感激表现出来且回报他人”。某些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将感恩划入情商能力项,将“情商九项”改为“情商十二项”,稍显牵强。
感恩(Gratitude)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是指个体在认识自己是某种恩惠的接收者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以及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McCullough等学者将感恩分为状态性感恩(State Gratitude )和特质性感恩(Trait Gratitude):
- 状态性感恩(State Gratitude )
状态性感恩是指个体在受到他人帮助后产生的一种即时性情绪体验,往往体现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们在接受某种有价值的礼物或恩惠时就会产生状态性感恩情绪体验,是一种即时、冲动、外显的情感体验。状态性感恩更多地基于环境因素,其行为具有冲动性、偶然性,对感恩更多是基于对社会规范的考量。
- 特质性感恩(Trait Gratitude)
特质性感恩是在特定个体身上经常出现、渐趋稳定,并已镶嵌到个性个性结构中的情感,具有跨情境性。特质性感恩水平高的个体对他人的帮助具有高敏感性,在接受帮助时对受助者产生强烈的感恩心,在受助结束后对帮助者的感恩之情铭记于心。特质性感恩高的人更容易、更频繁、更强烈地经历和表达感恩,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缺失的感恩教育
每逢感恩节都有不少人在朋友圈里大秀感恩,这其中有多少是源于特质性感恩,有多少只是例行公事式的作秀,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近年来新闻中频频曝光的“校内骑车被说的仁寿中学生持砖打老师后脑”、“学生20年后拦路扇老师耳光”、“大学生将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父母告上法庭”……真的是“教成人,结成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侧重认知、忽视情感”、“强调外在灌输、缺少主动内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不少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啃老族”、“败家子”!
McCullough、Emmons和Tsang(2002)对238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恩情绪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感恩与观点采择和同理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因此,良好的感恩品质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升个人幸福感并为他人带来福祉,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学业表现,对于培养和促进孩子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是感恩节,你有没有感恩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