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对儿童情商培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腰包鼓起来的家长朋友对寄宿制趋之若鹜,不仅初中寄宿,小学寄宿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低龄化趋势。寄宿制对于孩子饮食和生活的影响本文略过,今天,石榴老师主要想和家长朋友们谈谈寄宿制对亲子关系和儿童情商培养的负面影响,供家长朋友们择校时参考。
寄宿制
寄宿制最早起源于英国慈善事业,12世纪,教皇命令所有本笃会修道院如威斯敏斯特提供慈善学校给穷人的孩子就读。慈善学校最早时为比较贫穷人家的子弟提供教育,资金来源于个人捐助者。现在,很多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施行寄宿制度。孩子选择寄宿制学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寄宿制能解决无人接送孩子的难题
- 寄宿制能够锻炼孩子自理能力
- 寄宿制能够选择相对理想的学校
- 寄宿制通常实行每个班不超过45人的小班制
- 寄宿制能提升孩子的自制力
- 寄宿制是“偷懒”父母回避教子义务的安慰剂
寄宿制的弊端显而易见,比如,营利性的寄宿制学校伙食肯定不如家里好,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儿童来说影响很大;再比如,初入陌生环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非但不能提高孩子情商九项之一的人际交往能力,还会给适应能力弱的孩子带来无尽的、持久的烦恼。最最重要的是,寄宿制让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对于亲子关系和儿童情商培养影响巨大。
寄宿制对儿童情商培养的负面影响
年轻的父母们肯定想象不到,当孩子们在学校里,穿着校服,过着按时熄灯的生活里面,究竟有怎样的复杂体验,还是让我们从罗马尼亚的“孤儿院现象”说起吧。
- 罗马尼亚的“孤儿院现象”
在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堕胎和鼓励生育,要求每个家庭至少生育5个孩子。如果家庭因为贫困无力抚养,则可将孩子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育。多年之后,人们惊恐地发现,这些在教养院长大的孩子智力低下,情商糟糕,没有沟通能力,不少孩子还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精神分裂和儿童多动症,甚至有自闭的倾向。他们中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发现这些孩子大脑的海马体和杏仁核(注:杏仁核是情绪哨兵,控制整个大脑)等多个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经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并造成不可逆转的病理性改变。这起悲剧事件被心理学界称为“孤儿院现象”。
父母和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仅仅靠血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压抑和不可理喻。
- 寄宿学校综合症
荣格派心理学家Joy Schaverien博士将寄宿制学生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称为‘寄宿学校综合症”(Boarding School Syndrome)。Joy Schaverien博士的研究发现,父母将年幼的孩子送去学校寄宿,会使得孩子经历与父母之间依恋关系的突然断裂,这种断裂在当时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在家中,家庭成员会改变自己来迎合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孩子迎合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家自我”,孩子的潜意识里是被保护的,被簇拥的);但在寄宿学校,一切都反了过来,孩子不得不迎合寄宿学校的环境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宿舍自我”,孩子的潜意思里是不安全的,压抑的)。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掩藏真实的自己,戴上防御性的人格面具,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够随便表露情感、不可以哭、不允许撒娇、不可以捣蛋、不允许犯错、不可以做一切违抗命令和准则的事情,一旦违规,就会遭到学校的惩罚。试想,当我们的孩子觉得TA的情绪无处排解,又被告知不可以排解时,“哀莫大于心死”,抑郁自然如期而至。
因此,寄宿非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极其欠缺时,TA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当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时,TA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而且一个老师要面对多个孩子,对每个孩子的感情投入其实远远不及父母。寄宿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失常,情感发育缺陷。这种缺陷一旦形成,会导致孩子对家庭成员冷漠,对社会理解模式化和单一化。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缺乏安全感、不善人际交往,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问题
Joy Schaverien博士的研究还发现:“过早的脱离父母和家庭生活,让孩子丧失了成长中关键的一环,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地碰撞、妥协、平衡,孩子学会如何长大,而父母学会如何抚养。这样的良性互动,在寄宿学校中是找不到的。”Joy Schaverien博士最后总结出了几百个“寄宿学校综合症”案例的特点:否认痛苦、拒绝求助、信任危机、自我认知低下、被认可的需求、控制狂、强迫症、抑郁、焦虑。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和爱,无论是对亲人还是爱人,如果可以,甚至会“关掉”自己的情绪。一位匿名的受访者在Joy Schaverien博士的研究报告里说到:“我的心里有一堵墙,除了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相信另外一个成年人。”
- 被误读的伊顿公学
读到这里,一些家长会拿伊顿公学(Eton College)来证明寄宿制的优点。确实,伊顿公学被公认为英国最好的公学,但作为英国最著名贵族中学(排名全英前十),伊顿公学每年只招收1480名13岁至18岁的男生,每名住校生一学年(三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会超过33,000英镑(约合30万元人民币)。而且,不少成绩优异的孩子申请英国伊顿公学,却惨遭拒绝……因为伊顿公学面试所考核的不只是孩子的智商,孩子的情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3-12岁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让孩子0-12岁期间寄宿学校本身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是反自然的、反天性的,是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自然需求,急切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孩子“送出去”,做个不负责任的“甩手掌柜”。最终是:花了大钱,毁了孩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
寄宿制是“偷懒”父母的安慰剂
相比于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不得已选择寄宿制学校,一些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则是被“偷懒”的父母变相“遗弃”了,而寄宿制恰恰成了“偷懒”父母的安慰剂。比如:有的家长就找到了“偷懒”的托词——寄宿制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那么,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孩子自理能力是不是超强呢?当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氛围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依恋及语言交流,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和智力发展,还将给成年后的他们在情商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多个方面造成永久的缺陷。
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其危害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大事小事,如果他们天天能见到父母,一旦他们遇到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就可以被父母察觉,并能和父母及时沟通,至少能得到父母毫不犹豫的支援和帮助。我们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像脏衣服一样带回家,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有些事虽然不记得了,但由于这些事引起的情绪问题却会在孩子的心里积攒起来,负性情绪累积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寄宿绝对不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必经之路。龙应台说,做父母也有“有效期”,最不该偷懒起初那十年。被喻为“教育十大酷刑”的寄宿制让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悄无声息地错过,后悔莫及的是家长还是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情商教练,千万别花让孩子受罪的冤枉钱,更别让寄宿制对儿童情商培养的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