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从成都商报获悉,2019年5月20号《名医大讲堂》邀请到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书记兼副主任、华西一级专家邱昌建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谈情绪说健康”:70%以上疾病与情绪有关,其中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最危险。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石榴老师将全文转发红星新闻的相关报导(略有修改)。
华西名医邱昌建
以下内容摘自华医通APP:

邱昌建,男,博士,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书记兼副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一级专家。焦虑障碍治疗专业组组长,情绪障碍亚专业专业学术副带头人,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8年毕业留校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至今,长期扎根于临床,经验丰富,对焦虑、抑郁、失眠、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的治疗颇有心得。承担《精神病学》、《人格健康与修炼》等课程教学工作,协助培养研究生十余名。
专业擅长:焦虑、抑郁、失眠、紧张、心慌、查无实据的躯体疼痛、头昏、头痛、腹胀、尿频、人际交往障碍等。
华西名医邱昌建教授和我们谈情绪说健康

邱昌建教授就职的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俗称:二门诊)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电信南街28号,始建于1938年,是我国西部最早的、集医教研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国内排名第二的顶级综合医院——华西医院,是该院的一个重点临床科室。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每年接诊近32万人次的病人,出院7000余人次的住院患者。就诊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出现不明缘由的躯体症状,辗转多个科室,做了大量检查却找不到病因,最终在心理卫生中心才确诊的。
明明身体不舒服,却检查不出原因,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很多患者百思不得其解。
- 可能是情绪在作祟
“气得肝疼、胃疼!”“气大伤身”……这些话大家可能不陌生。“气”这种情绪真的能让肝疼、胃疼,伤身体吗?
能,中医有句话叫“百病皆生于气”。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注: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黄帝内经》、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的《类经》等早有记载,中医称它们为“情志病”(注: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其他疾病。)。
- 躯体症状与情绪密不可分
“情绪和躯体是共生关系!”邱昌建教授指出,当出现“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询问自己的情绪。因为此时,病可能不在躯体,而在心理。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当人产生了负面情绪时,70%以上的人就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消化这些情绪。”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它帮我们仔细储存着这些情绪,而躯体的反应正是在提醒你——需要妥善处理你的情绪!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时常感冒,一着急就喉咙痛;紧张的人则会头痛、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得癌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三倍。情绪不对,这些器官最先遭罪:
- 胃肠道
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排名第一,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很多人生气时会觉得“胃仿佛绞在了一起,疼痛难忍”,就是因为坏情绪让胃功能失调了;胃炎、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肠道炎症以及说不清原因的腹痛等,都可能与情绪有关。情绪波动还可能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功能。
- 心脏
多数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常伴有焦虑和抑郁。心理不平衡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又会进一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两者相互影响。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双心门诊”,就是为了解决一些心脏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愤怒是心脏的天敌。愤怒、暴怒、情绪失控或长期的气愤会使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工作负担。
- 皮肤
不少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等,其病因、发病过程、疾病演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皮肤疾病又常常困扰患者,引起焦虑、烦燥不安等坏情绪。
- 内分泌系统
长期压力大、紧张焦虑的女性容易患甲状腺疾病。据统计,70%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前有不良情志刺激。反过来,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女性,更容易脾气暴躁。
- 月经失调
这是最常见的女性情绪病。周迎春说,只要长期处于情绪波动状态,就容易月经失调、痛经等。此外,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泌尿系统感染、妇科慢性炎症、乳腺癌等妇科疾病,都与情绪有密切联系。
患病率最高的两种负面情绪
权威调查资料显示,这两种情绪导致的患病率最高:抑郁和焦虑。长期处于这两种负面情绪中,可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甚至诱发多种慢性疾患。

2019年2月18日,《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女)教授团队关于“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第一批主要结果,该研究是中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其内容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等七类,涉及全国31个省157个县/区的32552人,应答率为84.3%。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4.98%;心境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抑郁性神经症)其次,患病率为4.06%,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就诊于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的抑郁症、焦虑症病人中,有调查显示仍有51%的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邱昌建教授说,跟多数人一样,他们常常以躯体症状作为看病就诊的依据,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病根其实在心理、在情绪。
- 焦虑症
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 attack)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对危险的过高评价,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下降等。
(2)植物神经症状
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坐卧不宁,有烦躁、发脾气、易激惹等情绪,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
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从头到脚,各个系统都可能出现,如头昏头痛、心慌心悸、呼吸困难、便秘腹泻、尿频尿急尿不净感、发烫烧灼感、各种疼痛、坐立不安等多种症状。
小贴士
其实每个人都有焦虑情绪,但如果过度的害怕和担心,且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交,超出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就可能是患上了焦虑症。当然,具体是否患病,还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确诊。
- 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其中女性抑郁风险是男性的两倍。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兴趣/愉快感丧失(闷闷不乐),易疲劳、活动减少,思考迟缓或注意力下降,优柔寡断,莫名负罪感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
抑郁症是一种具有情感症状与躯体症状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一项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4个国家的跨国抑郁症躯体症状研究显示,在1146个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病例中,有69%的病人仅仅因躯体症状原因而就诊,问题在于疼痛性躯体症状常常掩盖了原有疾病,使临床医生不易及时做出抑郁症诊断,造成抑郁症的低识别率。
有文献指出,几乎半数以上甚或高达76%的抑郁症病人体验到疼痛性躯体症状。抑郁症涉及的躯体症状多有莫名的疼痛(Vagueaches),头痛、胸痛、背痛、慢性关节痛、肢体痛、胃肠功能紊乱、疲劳、乏力、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
邱昌建教授介绍,抑郁情绪也会让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疲乏、喉头胸部缩窄感、便秘、体重减轻、头痛、颈背部疼痛等多种躯体症状。
小贴士
当抑郁情绪持续2周以上,并且无法自我调整,已经严重到影响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就可能是患上抑郁症了。同焦虑症一样,具体是否患病,仍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来确诊。
邱昌建教授提醒:抑郁症、焦虑症是疾病,是病就需要治疗,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二者并行。抑郁症、焦虑症不仅是高患病率的疾病,还是高复发率的疾病。抑郁症首次发作后有50%几率会再复发,二次发作后70%会再复发,三次以上发作者占90%,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一份抑郁症5年期前瞻性研究发现,如抑郁症状持续存在至5年期末,恢复的几率仅为1%。
著名歌唱家杨阳疑因抑郁症跳楼身亡

昨天下午(2019年6月10日),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杨阳从岳父家的26楼阳台跳楼身亡,年仅41岁。他的去世或与身患抑郁症有关,其突然离去也让亲友倍感震惊与沉痛,纷纷感叹:中国少了一位能胜任罗西尼笔下男高音的优秀歌唱家。
杨阳是首都师范大学声乐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央歌剧院特聘艺术家,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男高音” 。2005年,他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意大利《唐璜》国际歌剧比赛男高音第一名,并获得中国政府舞台艺术最高大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中国声乐最高奖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等奖项。
抑郁症还是一项有高自杀风险的疾病,尤其合并焦虑症之后自杀风险更高。然而,我国有50%~80%的抑郁症患者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国外相关研究显示,一些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的年龄可早至5岁。和成年人一样,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是抑郁儿童无助感和绝望感的来源。作为家长,我们要抓住最佳时机,在儿童抑郁之前就提前为他们打预防抑郁的“疫苗”。
管理情绪

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近七成都市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可因此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甚至诱发多种器质性病变。(来源:生命时报)。基于此,学会管理情绪势在必行,这4点或许可以帮到您——
①学会主动倾诉
邱昌建教授提醒,焦虑症、抑郁症都是由情绪引发的疾病,药物治疗不可少,情绪调节同样重要。平时可多找亲朋好友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通过倾诉把情绪发泄出来,也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②学会接纳情绪
对付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以任何方式责备自己,责怪自己会让情绪难受,也无法解决问题。
③恰当转移注意力
不要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试着做些别的事转移注意力,如运动、听音乐、学习新东西、做点有创意的事等,从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
④积极发现主动情绪
有研究发现,同样经历焦虑和抑郁,能主动发现积极一面的人,比只会哭着发泄的人能更快走出来。
邱昌建教授提醒,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自身不能调节时、及早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非常重要。
(重要的事重复三遍,毕竟在不可挽回的损失发生之前,一切皆有希望)
美国博闻网刊登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负面情绪引起,人体的每个脏器都与对应的情绪息息相关,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如若任凭身体里的坏情绪不断积蓄,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可怕的健康杀手。身体不舒服检查却正常,问题到底出在哪? 上华医通,挂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教授的号。
都说“女人是情绪化动物”,石榴老师提醒女同胞们尤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很多琐事都能让女性发脾气,如果把她们闹情绪的时间加起来,每年可达10天,而且,女性的情绪就像随时会爆发的火山,让男同胞头痛不已。发脾气事小,惹一身病事大,女性要格外警惕“情绪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祉妍教授2018年7月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曾呼吁,国家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心理技能,比如自我放松训练、积极情绪训练等。这就像运动一样,每个人都能学,每个人都要学,对人生颇有助益。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和困难,而不是放任焦虑、悲伤和抑郁等情绪吞噬他们幼小的身心——这相当于给孩子提前注射了“心理疫苗”。最后,希望华西名医邱昌建教授多多和我们谈谈情绪,说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