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果情商成都中心一家长跟儿童情商老师石榴闲聊中提到了她闺蜜的孩子:“那孩子在成都一家私立寄宿制学校上初中,成绩总是班上前两名,年级前三名,不需要别人督促,自觉学习。这样主动学习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
首先,主动学习并不是指学习的时间长,而是能够自觉地去学习,学习的时候也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尤其是,在自觉学习的同时,能够主动找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或者想办法解决问题。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而不仅仅是靠记忆。
在主动学习的孩子眼里,学习是一项非常有趣、愉快的活动,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大果情商成都中心注: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五倍。),别人需要学几遍才能掌握的知识,他们只需要学一遍就可以了,因此,他们用不着花很多时间,依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肯在学习上下功夫呢?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成绩满不在乎呢?是因为孩子“懒”,不勤奋,所以才学习上不去?“懒”是给厌学孩子最常见的错误“标签”。
其实,孩子不爱学习、不努力学习千万种原因,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绝对不是懒,而是——他们被打击了!他们有的看起来垂头丧气,很不自信,焦虑心烦,也有的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甚至会大放厥词,说学的这些东西根本没意思,满不在乎的样子似乎更能掩饰他们的挫败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主动学习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除非孩子失去信心或感到愤怒,他们总是希望表现得更好,总是希望获得赞许,让家长引以为傲;他说他不在乎,其实很在乎;这一事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解决的办法在大果[自信达人]和[压力大赢家]的家长课堂上跟爸妈们已经讲得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要知道,任何人在进行一项持续性的学习或工作时,都需要动力。那动力从哪里来呢?动力来源于一点点的喜悦和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做好,从而产生能力感和自信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也一定会有焦虑、挫败、沮丧和失望的情绪产生,人们需要冷静、耐下性子、努力解决这些难题,才能跨过一个个坎,最终获得成功。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学习有动力,要满足两个条件:
- 孩子要能在学习上尝试到一点点的喜悦和成就感,不能总是一个loser;
- 在遇到困难时,孩子要能够成功处理掉自己的焦虑和挫折感,提高自己的情绪自控力(参看[情绪marster])把焦点重新放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后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打击的孩子”尤为“脆弱”,他们很容易在困难面前“败下阵来”,很容易放弃,没有自信,抗挫力差。
当一个孩子非常受挫的时候,他只好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逆反;另一方面,他还会从其他方面寻求能力感。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补偿效应”。我们可以从很多孩子身上看到“补偿效应”,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如,迷恋网络游戏、早恋、染稀奇古怪的头发等等。
所以,孩子不是懒,他们只是被打击了,受挫了,跟网游、电视机没多大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上重拾信心,从一点一滴的改变开始,学习如何处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焦虑、困惑、烦躁和挫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情绪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