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刚过,大果儿童情商老师石榴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把压岁钱还给孩子》,大意是,中国式父母习惯包办一切,总是担心孩子乱花钱,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对压岁钱支配和管理的权利,让孩子丧失了一次自己打理钱财的“好机会”。石榴老师却认为,为了培养孩子财商,别把压岁钱还给孩子。为什么呢?
石榴老师的老家在江苏农村,小时候,舅舅舅妈们每年都会给我压岁钱,其中最大的红包通常是“土豪”大舅舅给的——10块钱,也就是说,整个春节期间,石榴老师收到的红包总金额不足50元,与现在少则200元,多则上千元的压岁钱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红包的意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本极富内涵的“压祟驱邪,保佑平安”逐渐演变为“人情往来”,甚至成了“生活压力”!难怪春节期间KFC送的存钱罐孩子们不要了;也难怪大银行会盯上压岁钱这块“不小的蛋糕”。
既然是人情往来,大多数压岁钱还是要通过不同方式或渠道还回去的,孩子只是名义上的“所有者”。就在昨天(2019年2 月 14 日),13岁的孩子小苏因父亲挪用3000元压岁钱而将其告上了法庭,孩子赢了官司,但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呢?!当然,石榴老师并非说财商不重要,相反,《你的钱很重要》——大果情商针对7-12岁儿童开设的财商教育课程。
对孩子来说,培养他们对金钱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比所谓的“理财技巧”来得重要得多。基本上,孩子对钱的感觉,是TA旁观家庭成员围绕金钱所作出一切的行为和讨论的印象的总和。而比挣钱更重要的是学会花钱,为此,经济学者杨长江把人类的金钱意识分为五个层面:
- 第一层:即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 第二层:不认识钱,知道钱可以换东西,但没有自觉的交换行为;
- 第三层: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
- 第四层: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和精神交换功能;
- 第五层:具备了运用金钱进行金钱增值的自觉意识——金钱是可以越变越多的。
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认为,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只具备第三层的金钱意识,即只会用钱去进行交换,而绝少懂得利用钱去产生复利,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今天,如果一个成年人想学会投资和理财,有很多的书籍、培训课程、资源教我们这方面的技能,换言之,想学会运用金钱的复利,其实没有那么难。我们有漫长的一生去学习如何挣钱,但是如何花钱却是父母教会我们的。不管我们的消费倾向是谨慎节俭还是大手大脚,跟实际收入的高低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更多是受到上一辈的影响,直到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因此,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将孩子金钱观的培养目标,放在在第三层和第四层。让孩子避免财务麻烦(比如:过度消费、入不敷出、借贷危机等)以及让孩子别亏待自己,能享受金钱带来的满足。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时机并不在一年一次的压岁钱,而是日常零用钱政策。零用钱才是孩子真正的实践场,通过打理自己的零用钱,孩子学习区分“想要”和“需要”,并且能够通过花费零用钱来满足自己。
- 初级财商:教会孩子自律消费
当孩子上了小学,知道钱的用处,懂得了加减,就可以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用钱了。零用钱的英文叫allowance,词根是allow,就是“分配或提供一定数量的钱用于特定的目的”。我们给孩子零用钱,给的其实是孩子做某件事的钱。零用钱给多少,取决于要做的事情有多少。每月200元的零用钱包括了日常的早餐、所有学习用具、课外书以及零食、送给朋友的礼物。而每月30元的零用钱,则只包括了零食、补充弄丢的学具、送人生日的小礼物、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零用钱每周固定时间固定金额发放,不与成绩、表现挂钩。
在孩子实践零用钱的过程中,首要学习的是节制消费和需求排序。也就是能够区分“想要”和“需要”。“需要”是需求,是必须有的,没有不行的。比如必备的文具、早餐、水;“想要”则是你看到了喜欢、心痒,但是少了它对你没有影响的。如果孩子把零用钱拿去买了校门口无关痛痒的小玩具,那么等到TA看到真正自己特别心动的漫画书的时候,就没有钱买了,从中,孩子就知道到了自律消费的含义。
而在这期间,你只需要坚持两点:
第一点: 只要孩子花费的项目在你们事先说好的范围内,管TA是买零食还是文具,全由孩子自己全权决定;
第二点:规定了需由孩子用零用钱支出的花费项目,就要坚持这一做法——该孩子用自己的零用钱支付的,一定要让孩子自行解决,家长绝不可“补贴”。
只有当孩子切实在管理自己的零用钱的用度,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节制消费,什么是需求排序。
- 升级财商:教孩子快乐消费
上面说的能够区分“想要”和“需要”(自律消费),只是花费的第三层。第四层则是如何把钱花得妙(即快乐消费)。钱是用来花的,人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如果不满足“想要”,那么赚那么多钱干什么?
有人会有疑问说:“花钱嘛?谁不会啊?”可是看看身边老年人,省吃俭用,宁可花费数小时转几趟公交、地铁,也不愿意打滴滴、坐出租车。很多年轻人,花重金代购各款限量版的球鞋,衣柜里塞满只穿过一次以后也再也不会穿的衣服。真的说不上是“会花钱”。所谓会花钱,不是能省就省,更不是满足消费快感,而是通过花钱,能够买到真正的快乐。
不管收入高低、财富多少,都有一些消费原则,能够让人们通过花钱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些消费原则被列在了由Elizabeth Dunn和Michael Norton共同所著的《快乐消费:聪明消费科学》(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一书中。我觉得其中有三条特别适合教给孩子:
1) 把钱花在体验而不是物品上。
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有一个场景,贫穷的小孩查理抽到了“黄金入场券”,能够有资格去参观巧克力工厂,可是他却想放弃,因为有人愿意花费500元买这张入场券,而这个500元可以给家里买不少食物了。查理的祖父鼓励他别放弃,“与这场美妙的体验相比,钱不值一提。”
如果可以放弃,你也情愿自己没有买过衣橱里那些衣服、鞋子、包包。但是你曾经跟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加过的旅行;特别的晚餐;喜欢的游乐园,你的那些经历,大概是你怎么也不肯遗忘的。
所以孩子啊,买一个汽车模型,不如买一套桌游玩具,因为这套玩具可以全家一起玩;买名牌球鞋不如去看一场特别的展览。在这样的体验里,与他人共享过的美好时光,会留下很多让你一想起就嘴角上扬的回忆。
2)制造享受
我的孩子喜欢吃汉堡王(BURGER KING),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去吃一次。每次吃,她都会心满意足。但是如果遇上外出度假旅行,连着几顿汉堡王,薯条、鸡翅和汉堡就没有那么美好了。这就是说,给我们经常吃或玩的东西设置间隔期,不要想买就买,用消费限制避免审美疲劳,重拾对“喜爱之物”的激情。
3) 把钱用在他人身上。
巴菲特把他85%的财产都捐赠了出来,当记者问他对此举的感受,他说:“这是这辈子让我最快乐的决定”。把钱用在别人身上比自己花更能得到持久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捐赠、鼓励孩子给祖父母一份生日礼物,都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健康、正确的金钱观,让TA知道给予、分享和回报通常能带来更大的满足与快乐!
讲真,压岁钱作为让孩子学习理财的意义真的没有本文开头那篇文章中所说的那么大。对孩子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学习理财的技能,而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的对金钱的看法和观念。从挣钱和花钱两个角度看,教给孩子正确的花钱观念更为重要。通过在家里给孩子设定的零用钱政策就为孩子提供花钱的实践机会。当我们教会孩子自律消费和快乐消费,以后他们就不会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
财商教育:别把压岁钱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