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秦某某,疑因考试名次不佳,而将同班同学马某某残忍杀害。看完这则新闻,儿童情商老师石榴震惊之余不禁思考:羡慕嫉妒恨——如何正确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心理呢?
羡慕嫉妒恨的“学霸杀手”
据钱江晚报微博报道,2018年6月5日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初三学生马某某在家门口被连捅13刀遇害,犯罪嫌疑人是马某某的同班同学秦某某。雪宫中学证实,在初中近三年的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秦某某成绩一直优于马某某,不存在两人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的情况。另据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秦某某的父母是当地某工业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事发当日,秦某某被临淄公安分局刑事拘留,6月9日被依法逮捕,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两个学霸,两个孩子,两个家庭,智力超常,独缺情商,鲜活的生命,瞬间灰飞烟灭!
看到这里,有个别家长一定会说,14岁,还是个孩子,那我们再来看看“羡慕嫉妒恨”的大人们吧。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学霸林森浩我们暂且不谈,就说本月14日下午6点半,25岁的中科院研究生谢某在北京某餐厅招待重庆来京求谢某帮忙找工作的初高中同班同学周某某——曾是年级前三名的高智商“学霸”——其父是垫江当地某中学的物理老师。入座后不久,聪明内向的“学霸”周某某突然拔刀刺向谢某,遭受多刀袭击后,谢某倒在血泊里,不治身亡,刀刺谢某后的周某某甚至还高举双手做出胜利的姿势。同校、同班同学、同寝室,本应情同手足,为何拔刀相向?周某某事前在和同学聊天中道出了真正的根源:“感觉自己情商为负”!
“羡慕嫉妒恨”PK“独一无二”
没有人天生是恶魔,“羡慕嫉妒恨”的孩子也曾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他们真的是又苦又累,学习辛苦不说,还被要求考多少多少分,要求考多少多少名次,要求和“别人家的孩子”PK……“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智商高低不同,情商强弱项也不一样,就像俄罗斯世界杯,C罗的足球踢得不错,但钢琴一定不如朗朗弹得好;朗朗的钢琴弹得好,但种水稻肯定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一些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天生是“天才”,天生是“全才”,天生“情商高”。可事实却是,犯罪嫌疑人“学霸杀手”秦某某,虽然智商很高,成绩优秀,但情商太LOW!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失控的情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会置主人于死地!”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三令五申,但我们的一些学校依然重排名,依然贴龙虎榜,依然有择优掐尖的考试,独独没有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没有让孩子从内心热爱学习,学会自我激励。在大果专业的情商课程里,我们会告诉孩子,你是独一无二的;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告诉孩子,你将来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你自己;告诉孩子,你应该和自己比,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上一次考试成绩比,即使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也应该是良性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彼此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去争、去斗、去伤害……
缺失的情商教育是导致“羡慕嫉妒恨”的罪魁祸首
当我们的部分老师总是用名次去衡量孩子的优劣,当某些家长总是给孩子找一个近乎完美的参照物-”别人家的孩子“,当这些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养,悲剧便顺理成章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重演。据不完全统计,到大果情商成都中心咨询的家长朋友当中,大约只有20%左右的家长对情商是什么有一定的了解。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容易情绪失控,容易焦虑不安,容易抑郁寡欢。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付出越多,而孩子的幸福感反而越少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抗挫力越来越差,玻璃心的孩子越来越多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毫无感恩之心呢?不是因为孩子智商低,而是因为一些家长太过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同时忽视了孩子的情商教育!假设秦某某从小接受过系统的情商教育,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嫉妒情绪,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和名次,能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类似悲剧本可以避免!
从小培养孩子情商,远离“羡慕嫉妒恨”的怪圈
情商不仅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更是硬技能,当我们的孩子需要理解或处理情绪问题时,我们才发现他们知之甚少,而情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临时抱佛脚、猜题押题、耍小聪明等小伎俩对提升孩子的情商几乎毫无用处。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Richard O’Connor在其著作《走出抑郁(第2版):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中指出,许多人患有抑郁症似乎是童年时的创伤、被剥夺的遭遇或是某种丧失造成的。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声称他们在童年或之后的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使得他们自尊心下降,对于被拒绝很敏感,缺乏自信,无法享受生活。
如果我们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只会教育孩子与别人比较、与别人竞争,你可知晓,“羡慕”到“恨”似乎没有很远的路要走,它们之间仅仅隔了个“嫉妒”而已。3-12岁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再亡羊补牢,则事倍功半。
14岁-正值青春期的两个鲜活的生命因为缺失的情商教育而戛然而止,这个世界不缺起哄的围观者,不缺吃瓜群众,不缺急功近利的父母,独缺未雨绸缪的家长!羡慕嫉妒恨—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呢?读完本文,相信高情商的你心中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