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儿童情商教育或成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频频见诸报端的“熊孩子”现象,到令人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以及屡屡刷屏的家庭悲剧、惨剧可见一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孩子学习的动机是什么?问题儿童的背后是孩子的智力低下,还是情商需要“充值”?“填鸭式教育流水线”如不及时“停产”,被忽视的儿童情商教育或成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
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
2013年1月,米歇尔·渥克(MicheleWucker)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首次提出“灰犀牛”这一概念,用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其警示意义在于,危险并不都来源于偶然的灾难、微小的问题,更多的是显性问题而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比如:孩子特别内向、专注力差、脾气暴躁、抗挫力弱、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际等等。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但这些警示信号和迹象却常常被家长忽视:孩子骨子里就是性格内向、敏感,没法改变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这些都是小毛病,无伤大雅,没什么事儿;或者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就像不少关注但不重视孩子情商培养的家长一样,等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等到过了3-12岁儿童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了,等到孩子青春叛逆期犯下大错了,等到孩子罹患抑郁症……一切就都晚了!这被称之为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与很多人印象中的笨重形象不同,灰犀牛的奔跑速度其实很快—自然界中的灰犀牛全速奔跑时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以上。据说,如果遇到灰犀牛狂奔追逐,人类直线奔跑是很难跑得赢的,及时转弯才是良策,教育孩子亦然!
被忽视的儿童情商教育
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庸,期望自己一生没有完成的理想和荣光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更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能够指导教育下一代。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霸”,都能进入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生活幸福,是三个永远不太可能成立的等式,但在一些家长眼里却是恒等式:学习成绩好=“名校”=个人能力强=赚钱多=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未注射过“心理疫苗”的博士们“有45%曾为自己读博而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寻求过救助”,有些人甚至选择了不归路;在我们的周围,有钱、有权、有势的人离的离、散的散,生活得不快乐,也不幸福。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孩子的成绩总是一味靠课外补习、熬夜刷题和透支身心,貌似完成了短期知识内容的堆积,取得了不错的名次,但如果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孩子是被动学习、机械记忆,这种短时的兴奋又能持续多久呢?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过分注重学科类教育,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已然显现:
-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
- 17岁以下的3.4亿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
- 半数精神疾病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都得不到发现和治疗
- 80% 的抑郁症开始于青春期,儿童发生轻度抑郁的年龄已早至5岁
- 自闭、自私、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
- 自杀是15至29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
教育版“灰犀牛”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父母对情商教育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父母的认知水平不高,教育理念落后,生了孩子、养了孩子,但却不懂孩子、不懂教育,是不折不扣的“不合格父母”!石榴老师建议这些“不合格父母”要懂得“及时转弯”,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呢?本周末(2019年4月5日-6日),大果情商成都中心家长课堂,石榴将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和分享:被忽视的儿童情商教育或成教育版的“灰犀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