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没几天,多名学生跳楼自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2020年4月22日,江苏省公安厅官方澎湃号-江苏警方发文,因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学校都延迟了开学时间。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有关部门让满足开学条件的学校有序复课。然而,复课没几天,多名学生跳楼自杀。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痛心!开学没几天,多名学生跳楼!
- 12岁男孩跳楼身亡
2020年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明珠花苑小区,一名五年级12岁男孩因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责:“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不积极……”进而和家长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便从楼上跳下,抢救无效死亡。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孩子,男孩的父母捶胸顿足:“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 9岁男孩跳楼身亡
2020年3月24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9岁男孩小旦(化名),从15楼跳楼自杀身亡。此前,小旦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意外发生当天又因没有上网课被老师在“家校交流群”里点名批评。因承受不了压力,小旦选择跳楼自杀。小旦妈妈认为“孩子脸皮薄、性格内向,一时想不开才选择了跳楼自杀”。而校方认为小旦发生意外“和学校无关”……
- 12岁女孩跳楼身亡
2020年4月13日,开学首日,江苏省无锡市华庄太湖佳园小区发生跳楼自杀事件。据小区居民的描述,事发当时只听到“嘭”的一声,便看到小女孩落在地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周围业主赶紧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不久后,120救护车赶到,将跳楼女孩送往医院救治。但不幸的是,这名12岁花季少女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
这些并不是孤例、个案,在这段非常时期,全国已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中年丧子,锥心之痛,使原本幸福的家庭梦想破碎,陷入绝望!
为什么这些孩子要选择跳楼自杀
为什么这些孩子要选择跳楼自杀?难道他们不怕痛?不怕死?有热心网友分析这些孩子选择自杀的部分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游戏上瘾,导致孩子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进而和家长发生激烈冲突,冲动之下,选择轻生;
- 学校和家长紧盯分数和名次,极限施压,孩子虽竭尽全力,但考试成绩仍不理想,无助之下,选择轻生;
- 作业过多,孩子没办法按时完成,因担心被老师/家长责骂、惩罚,恐惧之下,选择轻生;
- 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一旦遭遇挫折,容易钻牛角尖,想不开,压抑之下,选择轻生。
在发生多起学生安全方面的极端事件后,有关部门连夜发布通知要求:对寒假作业完成情况不做强制性要求;摸底测试不公布成绩,只做内部研判用;近期作业要适当减量,难度要降低……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确实,虽然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偶尔见诸报端,但在短时间内大爆发,还是让包括石榴老师在内的不少学生家长很揪心!很痛心!
到底谁是“逼”死孩子的“元凶”呢?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有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家长、学校、老师、游戏公司、社会……看起来,每一方都脱不了干系,但又貌似也没多大关系。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是无辜的!
精神健康是人类人性的核心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精神健康是人类人性的核心。”精神健康既能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充实,又能让我们参与社会。但2019冠状病毒病不仅侵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日趋沉重的心理痛苦。
COVID-19疫情来得突然,难以控制,无法预知。其本身在短期内引起的身体疾病、心理恐慌和压抑,以及其它严重后果,比如:
- 丧亲的悲戚……
- 失业的冲击……
- 隔离和行动限制……
- 家庭的负重蹒跚……
- 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对每个人的心理,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这些突然发生的巨变,容易引起急性抑郁症,也被称为应急性抑郁症(Situational depression)。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大脑会因此产生一系列变化,有可能发展成临床抑郁症,或称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俗称心理性感冒(Common Cold of Mental Illness)。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家格兰迪表示,2019冠状病毒不仅是身体健康危机,而且现在还引发了精神健康危机。对于许多难民而言,收入和生计的损失正在造成社会心理困扰。令人极为担忧的是,由于这些压力,有些人报告出现自残(self-harm)行为。对于通过社区互动、社交聚会或宗教仪式寻求社会心理支持的难民,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和行动限制也影响了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能力。
2020年5月13日,联合国发布的关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和精神卫生问题的政策简报指出,新冠疫情之下,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面临不小的风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父母报告说,他们的子女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焦躁和紧张。居家隔离措施加剧了儿童目睹或遭受暴力和虐待的风险。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面对这些让人痛心的家庭悲剧,大多数父母都会对“逼孩子学习”按下“暂停键”。那么,到底要不要“逼”孩子学习呢?当然是要的!毕竟,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分数才是王道。问题是,“逼”孩子学习“逼”的是什么?怎么“逼”才能不逼出人命来?
- “逼”孩子学习“逼”的是学习品质
在我们陪伴孩子求学的这9-12年里,真正需要“逼”的是孩子的学习品质——自律、专注、探究、毅力、韧性、乐观、乐于想象和敢于创造。学习品质差,即使偶尔取得好成绩,也是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大概率是昙花一现;真正的“学霸”必定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上述逻辑对于家长来说虽然好理解、好接受,但尚缺乏些可操作性。
一个原因是因为相对于分数、排名、作业量这些“硬”标准来说,自律、专注、探究、毅力、韧性、乐观就显得有点儿“虚”,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肉眼是看不见的”——《小王子》。比如:孩子这次数学考了99分,这个“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孩子锲而不舍地把某个难点搞透了,从而使得他/她这次数学考试成绩从80分提高到85分,这背后“探究、毅力和韧性”的“好”并不容易被关注。得不到关注的,往往无法被强化。
- 可见可教才可“逼”
如何培养这些“虚”的、带点儿神秘色彩的学习品质呢?当然不能一味地讲道理。“要自律”、“要专注”、“要认真”这些道理请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也能说得有模有样。但是“说到”远不是“做到”。要做到,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们本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所有学习和工作领域都必备的通用型技能——与“硬技能”(Hard Skills)相对应的“软技能”(Soft Skills)。
学习软技能与硬技能(阅读、计算、开车、游泳)遵循同样的原理,核心是“如何做”?包括讲解、示范、观察、练习等四大部分。比如自律,自律不是靠忍,而是精心的课程设计:什么是自律→自律分哪些层级→深入解读“自律即自由”→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律→给孩子看自律的榜样示范→让孩子不断地进行自律练习……只有按照类似的方式,孩子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而不是机械地停留在口头——“要自律、要自律、要自律”。其他的学习品质如“探究”、“专注”、“韧性”等都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来研习。
培养孩子学习的软技能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既要讲高效也要有耐性。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孩子的关键期是短暂的。如果“3-5次不见效”,这说明课程本身有问题,或者说超过了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除了“教”的“高效”,我们家长也要有“学”的“耐性”,要让孩子掌握这些软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高频、持续不断地反复实践和刻意练习,直至熟极而流。
- 别“逼”出人命来
静下心来,石榴老师有时候也会去想,当那些孩子在跳楼结束自己生命的瞬间,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到底是怎样的情绪和信念驱动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这么可怕的抉择?是什么力量最终导致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了呢?……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报复心”,他们被逼得太紧、太累、太惨,却未曾得到一丝心理慰藉或实实在在的帮助。不许TA打游戏,却没有教TA怎样免于沉迷;扔给TA一堆作业,却没人告诉TA如何规划和安排时间;要求TA保持优异的成绩和名次,却忽略了学习中探究未知才是意义所在;当父母老师说TA“没用”、“差劲”、“废物”时,TA真的就以为自己一无是处,然后用决绝惨烈的方式做最后的抗争!
这正是我们为什么执著于“小学生软技能培养”这个领域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致力于倡导“给每个孩子戴上‘心理口罩’”。这些在茫茫无涯学海中打磨出的学习品行(或软技能),必将护送孩子一路披荆斩棘抵达应许之地。
复课没几天,多名学生跳楼自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