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到底害了谁?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发文“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等课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纷纷不买账;幼小衔接躲民房,孩子受罪钱遭殃”,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害了孩子苦了孩子输了孩子。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8〕57号)。通知中提到“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通知要求:“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读的家长们而言,教育部的禁令并未让他们停下焦虑的脚步,相反,他们依然挖空心思寻觅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幼小衔接培训机构,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早已抢跑,“牛娃简历”历历在目。那么,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到底害了谁呢?
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到底害了谁
“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是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的核心,超前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也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更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 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 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伸,下一阶段的准备,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幼儿园小学化就是对儿童成长顺序的颠倒,破坏了认知过程,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正如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三年级的孩子培训初中的内容,行吗?这违背了规律,而且扰乱了整个教育体系。”即使通过幼儿园小学化的“超前教育”造成孩子暂时“领跑”的假象,也很有可能会带来“揠苗助长”的严重后果——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的现代版“伤仲永”——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部的通知中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这些要求不正是大果情商课程普遍采用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吗?
至于一些家长普遍担心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班上“牛娃”众多等等,其实大可不必。超前教育的魅影一定会在这些“牛娃”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或许他们这一生都无法抹去。如果你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人成才,就不该担心孩子在独木桥般的“显性竞争”中吃亏,而应该在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重点提升孩子的“隐性能力”——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的超前教育固然对孩子不好,但什么也不学,白白浪费时间也不行,所以,关键在于让孩子“学什么”。比如: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给予孩子润物无声的引导和温暖;比如:让孩子学情商,学习如何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结交新友和维持友谊……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为孩子上小学做好准备吗?
记住石榴写的这段顺口溜吧,《教育“四不”》:“生命过程不可逆,教育规律不可违,超前教育不可行,情商教育不可缺。”既然教育部三令五申,既然“伤仲永”之类的悲剧有史可鉴, 该是焦虑的家长们悬崖勒马的时候了。忽视儿童情商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化到底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