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满瓶不动半瓶摇”,一些“不用考试”就直接“上岗”的家长总是非常固执,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学不学情商无所谓”、“我家孩子天生情商高,不需要提升情商”、“我家宝宝太小了,才上5年级,等将来谈婚论嫁了再学点情商……“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执”,确实不假!大果儿童情商老师石榴提醒家长朋友:别让你的固执害苦了你的孩子!
2018年12月17日,石榴老师在大果情商成都中心接待一位焦虑的母亲和她看上去有些抑郁的12岁儿子,因为上初一的“学霸”儿子不想上学了。通过近一小时的交流,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我初步判断,她的儿子患有青少年抑郁症,并建议她带儿子去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第二门诊部做进一步确诊。
2018年12月24日,这位母亲给石榴打电话,大意是,学校(注:成都新五朵金花之一)要求她儿子退学,能不能找关系帮她儿子开具一份没有患抑郁症的证明,石榴婉拒了这位母亲的无理要求。12月25日圣诞节,这位母亲发信息给石榴:“我找了一家儿童医院,开具了儿子患有一般心理问题的证明。”后来,从她朋友(注:大果情商成都中心小果仁的妈妈)口中得知,这位母亲并没有接受心理医生系统治疗的建议,而是像报奥数班一样,给孩子报了个篮球培训班——幻想通过打篮球治愈儿子的抑郁症。
每每回忆起这个孩子前来咨询的过程,石榴内心都不由得产生隐隐担忧,但他的母亲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固执地认为,孩子的抑郁症跟她只顾到外地做生意而忽视孩子心理营养毫无关系;固执地认为,即使孩子患有抑郁症,也要掩耳盗铃,讳疾忌医;固执地认为,只要打打篮球,就能彻底治愈儿子的抑郁症……真的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思维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Kelly)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比了较有影响的人格认知理论,称为个人构念理论(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像是个科学家,建立种种理论来理解和预测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人际环境,这些理论就叫作个人构念。一套个人构念组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人的观念系统,这个系统决定着他/她如何去思想、体验、行动和认识新情境。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她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当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因此,遇到问题时,这个人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他/她的全部,他/她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相反,当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高,见识得多、读到的多、经历得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他/她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他/她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他/她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家长固执地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不重要,情商教育不重要,素质教育不重要,“唯分数论英雄”,他们要孩子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超前学习、超纲学习,除了补课还是补课,他们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只有分数或名次。他们只顾眼前,没有远见,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从不反省,拒绝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誓将孩子培养成一台台“学习机器”,说他们是一众“井底之蛙”一点也不为过。
而认知水平高的家长衡量标准中除了分数或名次之外,还有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孩子自身潜力是否得到了挖掘,孩子是否具备了获取幸福的能力等等。认知能力高的家长,往往更乐于反躬自省,不断提高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的无知。正如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Hurley Flavell )于上世纪 80年代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称后设认知)的概念 ,他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识的活动,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和连续的调节与协调活动过程”。元认知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所以是对认知的认知。
当你固执己见时,要逼着孩子报这班补那课时,不妨提醒自己,也许你的固执里,藏着掖着低水平的认知。千万别让你的固执害苦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