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心理学现象——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arn Forer)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或福勒效应、星相效应。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arn Forer)给自己的学生做完一套人格测试题后,告诉学生,每个人得到的性格分析报告是唯一的,但其实每一份内容都一样,充斥着似是而非的空泛话语:
“你希望他人能喜欢并仰慕你;你倾向于对自己要求严格;你还有很多潜力尚未开发;虽然你的性格中有些缺陷,但你整体上可以想办法克服;你在与异性相处时遇到过困难和难题;在外人看来你显得自律稳重,但实际上内心却缺少安全感……有时你很外向、和蔼、容易相处,但有时你很内向、矜持、充满警惕;你的部分愿望不太实际;你人生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稳定。”
之后,福勒让学生以0至5分的标准对报告的准确度进行打分,最终获得4.26分的平均分。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认可这份“独一无二”的报告描述的情况比较符合自己。这个结果看似惊人,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大部分看过这段描述的人,都会觉得它符合自己。
福勒借此实验描述了这样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面对比较笼统、模糊的描述时, 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情形对号入座,着重注意那些符合自己的部分,感觉完全是针对自己给出的。这一现象被称为“福勒效应”(Forer Effect)或“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众在面对不靠谱的心理测试或者星相描述时,往往有“真的很准”的错觉。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是一种现象,指普遍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这种与巴纳姆效应类似。研究表明,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乐观向上的信息,而在意识层面我们却倾向于消极。我们对于这种潜意识里偏向于积极乐观的现象称之为波丽安娜效应。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巴纳姆效应告诉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