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二手资料效应,是指我们通过他人间接获取的非一手资料或信息,反而比亲历其境的人更加深信不疑、泾渭分明。这常常导致原本稀松平常的小事件越传越讹、越描越黑,所以,不少官方通报末尾总不忘加上一句“不信谣、不传谣”。今天,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就和大家聊聊二手资料效应。
越传越讹的二手资料效应
不少家长朋友都知道二手车、二手房、二手书、二手手机、二手电脑、二手印刷设备……这里的“二手”是相对于“一手”的,当然还有三手、四手、五手……N手。同理,“二手资料”也是相对于“一手资料”的。为什么二手资料会越传越讹呢?
- 高估自己的智商
不少人都会高估自己的智商,本来智力平平,却要自诩聪明。这些“自作聪明”的“聪明人”往往话只听半句,就以为比“蒙在鼓里”的人更知道真相,他们选择性过滤的后半句常常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臆断。依此类推,被认为污染的N手资料早已面目全非。
- 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在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靠刷题偶尔得手的“学霸”们为了0.07%的清北录取率悬梁刺股、背水一战,失败后溃不成军的他们,自卑消极。这类自卑一族往往人云亦云,偏听偏信,对于二手资料不分来路,不加判断,照单全收。
- 拿来主义,错误认知
思维僵化的人通常都属于“拿来主义”,他们懒得去辨别真伪,懒得去费力淘神。他们就是一台台经常扯拐的“复印机”,将道听途说的二手资料原原本本的散布出去。确实,错误的认知往往比无知更可怕!
- 刺激泛化
泛化是行为主义理论中有关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CR),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也就是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CS)的刺激上——当原有的刺激并未出现而仅出现类似的刺激时,结果也能引起与原有刺激出现时一样的心理反应,这一心理学现象就是所谓的“泛化”。不少人常常因为童年期的生活压力事件而导致刺激泛化,进而误读所获取的二手资料信息。
俗话说的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避免二手资料效应,我们应尽量掌握一手资料为佳,即使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一定要以权威的官方“二手资料”为准,以免以讹传讹,误入歧途。
《小王子》中有句经典台词:“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警惕二手资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