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记录着美国心理学家、“棉花糖实验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半个世纪以来对自控力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自控与延迟满足对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幸福的意义。儿童情商老师石榴认为,《棉花糖实验》以科学心理学的证据验证了自控力远比智商更能准确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业和成就。
棉花糖实验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棉花糖实验》发现二者的平均数五岁可能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未来的大致命运。《棉花糖实验》的作者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博士(February 22, 1930 – September 12, 2018)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与“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乡,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位于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排行第25位,紧随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和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之后,也是前25位心理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2018年9月12日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88岁。
在1968年至1974年间,沃尔特·米歇尔博士与超过550名4岁左右学龄前儿童(注:这些孩子均来自斯坦福大学必应幼儿园-Bing Nursery School)共同完成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为研究。参加《棉花糖实验》的每个孩子面前都有一个装有一颗棉花糖(注:有时候也会用曲奇或巧克力替代)的小碟子,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明确地告诉这些孩子,他将会离开房间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谁想吃面前的那颗棉花糖,TA就可以立即吃掉;他将在15分钟后返回房间,那些还没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将会再获得一颗棉花糖的奖励。随后,沃尔特·米歇尔博士离开了实验的房间,一台隐藏摄像机开始悄悄记录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通过监控影像,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发现,有的孩子在他走了之后就立即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则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别过头去、用手盖住自己的眼睛、踢桌子玩或是用手指戳棉花糖;还有的孩子凑上去闻,舔一下,或是在棉花糖边缘咬一小口,希望等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回来的时候不会被发现。实验结果表明,孩子们的平均等待时间大约为6-10分钟,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15分钟,并得到了奖励。
《棉花糖实验》追踪研究
- 青春期: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
1980-1981年,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已经成长为青少年,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普遍更有竞争力,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自控力,不为诱惑所动,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聪明、独立、自信,并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比起那些没有坚持多长时间的孩子来说更加不容易垮掉,也更加不容易变得唠叨、行为混乱或是重复一些不成熟的表现。同样的,他们的规划能力也更强,当被激励时,他们更加有能力向目标发起冲击。他们做事也更加用心,更有能力使用及回应自己的动机,他们面对挫折时不会轻易做出妥协。
为了能够准确测试出孩子们的真实学习情况,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要求孩子们的父母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他们在SAT考试中的英语和定量成绩。为了评估父母提供成绩的可靠性,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同时联系到了组织SAT考试的机构——教育测试服务中心。总体来看,那些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学龄前儿童大都获得了更好的SAT成绩,而其中,那些坚持时间最短的孩子(最后三名)比起那些坚持时间最长的孩子(前三名),总体分数整整差了210分。
- 成人后: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在25~30岁期间,那些曾在实验中坚持更长时间的人自我报告说,他们更有能力去追逐并达到长期目标,更少地使用有风险的药物,也达到了更高的教育水平,体重指数也明显低很多。他们在面对人际交往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更容易适应,同时可以更好地维系亲密的人际关系。
- 中年大脑扫描:更加活跃的前额叶皮层
2009年,当那些曾经参与过实验的孩子们都成长到差不多45岁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和他的团队通过部分被实验者大脑内部及外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发现,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对诱惑坚持更久以及在日后不断地将自控力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人,他们的脑前区回路有着非常显著的激活,这一区域的神经活动会整合激励及控制过程,而其他人则没有这种激活。那些可以高度延迟的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区域更加活跃,而这个区域恰恰是用来有效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克制冲动行为的。相比之下,那些延迟能力低下的人,他们中脑的皮层更加活跃,尤其是当他们试图去控制自己对诱人的刺激的反应时,这种情形更明显。中脑这个区域处在大脑深处更加原始的部分,与人们的欲望、快感及成瘾有关。
参与《棉花糖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延迟能力低下者似乎是被一种比较强烈的“机器”所驱使着,而可以高度延迟的人有一个较好的心理“刹车系统”。这项研究点出了关键之处,终生处于低自控力水平的个体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控制上的困难,只有在面对非常有吸引力的诱惑时,他们在行为和大脑活动方面才会出现显著的冲动控制问题。“我们生来就会受到诱惑,也能抵制诱惑,我们既是即时满足的自我,也是目标远大的自我,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棉花糖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2014年,沃尔特·米歇尔博士继续收集了被实验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职业发展、婚姻状况、身体情况、财力以及精神健康状况。将这些被实验者的日后表现与棉花糖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后,在全面性、稳定性和重要性上都让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越来越惊讶:在学龄前进行的棉花糖实验中的样本行为可以对其日后的表现做出准确的预测(在统计学上的检验水准)。换句话说,儿童对于延迟满足的把握,同其成年之后的人生成就就具有显著的关联。问题是,获得这种自控力的关键技能是什么?这种技能可以被教授吗?当然可以,自控力属于情商九项之一,孩子的情商培养就包括了孩子自控能力的提升。
《棉花糖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是如何成功做到延迟满足并抵抗诱惑的,以及这种能力的差异是怎样影响人的一生的。沃尔特·米歇尔博士用其毕生精力研究自控力,将一项《棉花糖实验》追踪了近50年,并通过这项实验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去抵挡诱惑,然后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持续幸福的人生。
《棉花糖实验》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培养自控自律、从容自信的孩子,也能为当下“时髦”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提供一种警醒。本文的最后,大果情商谨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棉花糖实验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致敬!大果情商课程《海龟小子》、《自律高手》等课程单元中多个环节的设计均源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