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周六,又恰逢六一儿童节,天真快乐的孩子们一定非常期待,大果儿童情商石榴老师也为每一位小果仁准备了一份神秘的节日礼物。刚刚,一位小果仁的妈妈来中心咨询《一年级快车道》——小学生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特训营,今天,石榴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这一当下热门话题。
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幼小衔接班”几乎清一色的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超前教育,比如:
“去年暑假,乐乐被家长送进了奥数班,提前学习了小学生才可能接触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奥数班不是靠听力理解(大人读题),就是看图猜题,因为缺少了真实情景的体验和实物操作,乐乐经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做不出题,于是耳边经常充斥着“笨,真笨”的责骂声,以至于他还偷偷把作业本和铅笔藏起来,以为那样就可以逃避作业。但妈妈总能买来新的本子和铅笔,乐乐照旧要在责骂声中做完规定的作业。”
应当知道,出于直观思维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的。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幼儿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学习以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当幼儿不易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时,特别是成人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发出叹息或责怪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种“习得性愚笨”(贴标签效应)一旦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继学业,入学以后容易对学习产生被动和依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做适合他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作者: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什么小孩子需要“玩”
人与动物相比,有着更长的童年期。这意味着人具有比动物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而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需要较长的童年期进行学习与奠基。如果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年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提前进入更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进而难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生存环境。
我们知道,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同时它又能提供丰富的发展机会,既让孩子享受创造的愉悦,又积极主动地获得各种经验和能力。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这个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您能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作者: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
在进行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常看到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学拼音识汉字,学数学练英语,这些准备真的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利吗?
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定义中,无一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乐善好学、探索创造、勤于反思,正是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儿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遵从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支持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激发年幼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建立信心与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借由有意义的游戏、鼓励儿童在玩中学正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
尽管幼儿短期之内掌握了一些分科知识,但这些填鸭式的学习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难以奠定一名会学习的人的基本素养,更有可能抹杀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国内外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分科准备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如果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是短视且有害的。
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而更应关注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学习方式,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究,为儿童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作者: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教授)
学习品质和知识技能,哪个更重要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拥有听的能力(听力很好,能听到很细小的声音、很远的声音)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位力气不够大、动作甚至不太协调的孩子,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儿童有相应的知识能力但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一儿童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就是家长、幼儿园应该着力培养的。
学习品质非常重要。知识技能没有获得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学习品质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弥补。这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年幼时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加重要。(作者: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父母都爱孩子,却不一定了解孩子
父母都爱孩子,却不一定了解孩子。儿童的成长是一门学问,国家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为了让全社会科学地认识儿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以此为前提来进行教育。我们呼吁父母要将关爱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欣赏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多倾听,多交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有想法的人来看待。这就是适宜的准备。
当大人们都做好了准备,孩子们自然也就准备好了。他们对自己怀有信心,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并由衷地为成为小学生而好奇着、梦想着、行动着,这就是最好的准备。(作者:黄进,南京师范大学)
幼年是人生的开端,是人格的孕育期,是智慧的萌芽期,幼年的教育对于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过时的入学准备的旧观念,做好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幼小衔接。(版权声明:本文主要内容摘自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