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发展简史

要真正了解情商是什么什么是情商EQ是什么情商九项二八定律以及如何提高情商,还得从情商发展简史说起。在情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其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发展、人际关系和人生成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儿童情商的培养。

情商发展简史
情商发展简史

情商源自古人的智慧

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楣上刻的一句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到中国古代《周易》“天人合一”,《论语》“修己以敬”、“吾日三省吾身”,《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鬼谷子的揣摩,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等,皆为情商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渊源。

被誉为“情商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曾说过:最有情商的人,是古时代的中国人,并称自己享誉世界的情商理论,除了借鉴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成果之外,还有不少来自于禅宗的智慧。

情商发展简史

  • 19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桑代克(E.L.Thorndike)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拥有高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而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并把 “社会智力”描述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 1926年,桑代克推出了第一份社会智力测验(George Washington Social Intelligence Test),问卷的题目包括了指认图片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判断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等。
  •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ixander在他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ers)的概念。
  • 1940年,美国心理学家、《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编制者David Wechsler提出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智能的情绪部分可能是生活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罗杰斯 (Carl Ranson Rogers,1902-1987)提出学习十原则之一是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高尔曼提出了所谓情商的概念:EQ。
  • 1975年,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出版了 《发散的智能》 一书,介绍了多元化智能的理念。
  • 1983年,加德纳教授又提出了影响现今教育体系甚钜的“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认为,原先只重视数学、物理和语文能力等的传统定义“智力”的方式(亦即IQ)需要大幅修改,因为一个人的IQ除了对学生学习成绩有很高的正相关(IQ愈高,功课愈好),对于其它方面,例如工作表现、感情及生活满意度等并无太大的关系。

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多加了几项智力,包括音乐、体育以及两种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Intrapsychic Intelligence,即了解自我)和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即了解他人)。而这后两项能力,让“社会智力”的概念再一次地受到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重视。

  • 1985年,维恩·佩恩在博士毕业论文《情感的研究:探索发展中的情商,自我整合,与恐惧、疼痛和欲望相关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情商的概念。
  • 1987 年,吐基思-比思利在 《门撒杂志》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用到 “情商” (即 EQ,用来衡量情绪智能的商数) 这个术语。 尽管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RcuvenBar-0n) 声称自己在未发表的毕业论文中已经用过这个术语,但是大家还是公认这篇文章是首次使用 “情商”一词并发表。
  • 1988年,巴昂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即情商测试)。根据他的定义,EQ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以及社交能力。其中有五大项:个体内部成分(Intrapersonal Components);人际成分(Interpersonal Components);适应性成分(Adaptability Components);压力管理成分(Stress Management Components);一般心境成分(General Mood Components)。
  •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John Mayer,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首先提出“情绪智能商数”这个词,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和乐观等人格特质区分开来,所以他们对EQ的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但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同年,他们在《想象、认知和人格》杂志上发表了标志性的文章《情商》。2011年,约翰·梅耶曾来北京大学进行情商教学。
  • 1994年,由被誉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和琳达·兰提尔瑞等人创建的国际性机构CASEL——社交与情绪学习合作组织(the Collaborative to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成立。该组织的使命是使SEL项目(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交和情绪学习)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施,确保更多的学生成为知识渊博、负责任、有关怀心,以及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公民。至此,有关情商培养情商教育的专业情商课程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课堂。大果情商创始人卢文清老师正是国内最早引进和翻译美国SEL全套课程体系的情商教育专家之一。
  • 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出版《EQ》一书,荣登世界各国畅销书的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潮,使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年,他又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更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
  • 1997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被引入中国大陆,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从此,情商成为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名词。
  • 2000年,巴昂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情绪智力手册》的出版标志着情绪智力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实施社交与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开始在全球范围推广社交与情绪学习。
  • 2005年,社交与情绪学习项目已经覆盖了全世界几万所学校。目前美国很多地区把社交与情绪学习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规定学生必须掌握这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学生的情商竞争力必须像数学和语文那样达到一定的水平。
  • 2016年,耶鲁大学现任校长、著名心理学家萨洛维(Peter Salovey)在北京大学发表公开演讲,并公布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天生智力水平不同,情商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能力,针对小孩子可以设计提高情商的课程。进一步的青少年情商研究发现,高情商的孩子通常更具有领导力,更少地去滥用药物或酗酒,或是焦虑,以及更少可能去欺负别人。

如今,情商和智商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甚至自我意识、控制破坏性情绪和同理心等情商特质成为职业约定俗成的要求,成为员工聘任和提升的标准之一,尤其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现在,情商已成为衡量人类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影响力和智商一样广泛。这就是不一般的智力——情商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