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商与智商的角度看《美丽心灵》与“纳什均衡”。儿童情商老师石榴昨晚看了以约翰·纳什为原型的经典影片《美丽心灵》,该片可以说是“情商与智商”的博弈,也可以说是“情商与智商”的均衡——高情商的艾丽西亚成就了高智商的纳什。
高智商低情商的天才约翰·纳什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男主角原型、天才数学家、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948 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 Richard Duffin 给时年 19 岁的 John Nash 写的申请普林斯顿博士项目推荐信言简意赅,只有两段,但重点就是最后一句话:He is a mathematical genius.(他是一个数学天才)。1950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由此可见,纳什的智商确实远远超于常人。
然而,和一些高智商天才一样,纳什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低情商“学霸”——性格孤僻、不合群、偏执、自傲、喜欢钻牛角尖、情商九项之一的社交能力极差——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影片中,纳什甚至因为其不尊重女性感情的低情商言论而在众目睽睽下遭受对方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凭借高智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教职后,纳什依然恃才傲物,认为数学系只有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可以与其相提并论,还认为维纳不过是“过时的天才”,高智商的纳什情商不是一般的低呀。
正如“情商之父”戈尔曼所言,“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30岁开始,高智商的纳什精神失常并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1890年7月27日,被精神分裂症折磨、年仅37岁的高智商画家梵高开枪自杀。但梵高的悲剧没有在纳什身上重现,因为他的身边有位高情商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Alicia Larde)。
高情商妻子艾丽西亚
1955年,纳什与一个他自己的漂亮学生,来自南美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艾丽西亚·拉迪(Alicia Larde)约会。艾丽西亚很崇拜他,经过一番心计,她终于赢得了他的倾心。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高智商低情商的纳什是幸运的。1959年2月,纳什因不能正常工作,被麻省理工学院解除了教职,在持续照料需要治疗的纳什和同时要抚养他们的儿子强尼(Johnny)时,艾丽西亚不堪重负,于1962与他离婚。接下来,是母亲和妹妹照顾纳什。母亲照料纳什7年后于1969年去世。之后,妹妹继续照顾纳什,但显然,妹妹不是母亲,不可能那么有耐心,纳什与妹妹的关系变得紧张。1970年,在纳什走投无路之时,前妻艾丽西亚重新收留了他,但他们的生活极其拮据,要靠社会救济金维生。艾丽西亚以妻子的身份照顾了纳什几十年,在他们离婚38年后于2001年再婚。
没有亲人们无微不至的照料,纳什不可能活到获得诺贝尔奖;没有同事们说服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曾担心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引发难以预料的结果,纳什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凡此种种都说明,亲人和同事的高情商帮助和弥补了纳什的低情商并帮助他走出低谷。其中,他的妻子、母亲和妹妹奉献了极大的努力、精力和情感,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和帮助他,让他活得更像一个健全人。高情商的艾莉西亚拯救了高智商的纳什!
“情商与智商”的博弈
“情商与智商”到底谁更重要?让我们来看看电影《美丽心灵》虚构的纳什在1994年诺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吧:“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缘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缘由。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情商与智商究竟在纳什成功的一生中扮演什么样和多大的角色呢?高情商的艾丽西亚是高智商纳什成功的唯一因素!
《美丽心灵》纳什经典台词:Classes will dull your mind.Destroy the potential for authentic creativity. 上课会让你大脑变迟钝,会毁掉富有重大创造性的潜能。
从“情商与智商”的角度看《美丽心灵》与“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比“纳什均衡”更重要的是《美丽心灵》,那么,我们能否用“纳什均衡”来解读“情商与智商”之间的博弈呢?重视孩子情商培养的家长朋友请继续关注成都儿童情商教育机构——大果情商成都中心官网的相关文章。